阅文十万IP押注漫剧:是IP解药,还是短剧新围城?
10月16日武汉阅文创作大会上扔出了重磅消息——CEO侯晓楠官宣进军漫剧新赛道,带着十万部IP、亿元基金和AI工具强势入局。
要知道,阅文此前试水漫剧已交出《大明贤婿》《刷爆无敌模拟系统》等多部破亿作品,这次全面发力,可不是简单凑热闹。对正处在瓶颈期的短剧行业来说,这位IP巨头的入场,到底是新威胁,还是破局的信号?
01 阅文的底气:不是新手,是带弹药的玩家
阅文进军漫剧,早不是零经验的试错。早在官宣前,它已悄悄完成了演练试水:30部漫剧播放量破千万,《魅魔叛主,我反手养成八翼炽天使》更是创下1.5亿次播放的成绩。
阅文从四维度推进漫剧生态建设:
·IP端开放含《国民法医》在内的十万部精品资源,覆盖多元题材;
·创作端设立亿元专项基金,助力作家跨界与优质团队开发;
·技术端推出漫剧助手等AIGC工具,提升改编效率;
·产业链端则打造“制作-发行-IP联动”全链路扶持体系,最终构建开放、高效、共赢的漫剧共创生态。
最核心的是IP储备——开放十万部精品IP,多元题材全覆盖,这对短剧行业来说堪称降维打击。
当前短剧市场里,一个IP被翻拍七八遍是常事,内容绕不开男女主谈恋爱的同质化套路,而阅文的IP库相当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创素材。
更狠的是成本控制——推出AIGC漫剧助手,能把从剧本到素材的制作流程效率大幅提升,对比短剧演员片酬上涨的成本压力,优势不言而喻。
再加亿元专项基金扶持创作、全产业链协同发行,阅文的布局显然不是玩票,而是要把漫剧打造成IP视觉化的核心引擎。
02 短剧行业迎冲击:
用户被分流,成本战更凶
阅文的入场,已经给短剧行业带来了连锁震荡,首当其冲的是用户市场的分流。
漫剧和短剧共享相似的变现渠道,却精准切中了短剧尚未吃透的用户群体——年轻男性,他们对玄幻、脑洞类内容的需求旺盛,而这类题材在真人短剧中受限于制作成本和审查尺度,很难做深。
阅文恰恰擅长这类内容,上半年国产动画热度TOP10中8部都改编自它的IP,这批读者天然能转化为漫剧用户。
更棘手的是成本竞争的升级。
短剧行业本就陷入不投流没流量,投流赚不到钱的怪圈。一漫剧制片人直言,漫剧能用短剧所有渠道赚钱,还能批量出内容。
阅文用AI技术把漫剧制作效率拉满,再靠IP自带的流量降低投流成本,这让原本就面临单剧成本过高的短剧团队更难招架。
已有迹象显示,大批短剧编剧、投流从业者开始转型漫剧,西安、郑州等地的短剧公司甚至直接成立了漫剧部门——阅文还没全面铺开,短剧行业的人才和资源已开始流失。
03 新棋局:漫剧不是敌人?
短剧的破局点在哪?
但漫剧并非要彻底取代短剧,两者更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新棋局。
从用户画像看,短剧当前的核心受众以女性为主,主打情感、家庭题材,而漫剧聚焦男性向玄幻、脑洞内容,短期内存在明确的市场分界。
从变现逻辑看,短剧已跑通女频精品+电商带货的路径,抖音某美妆短剧曾创下1:8.3的ROI,这种内容与消费的结合,漫剧尚未形成成熟模式。
对短剧行业来说,阅文的入局反而可能倒逼其找到新的破局点。
其一,IP合作将成刚需。既然自身缺乏优质IP储备,与其陷入同质化内耗,不如主动对接阅文这类IP方——就像酱油动漫靠阅文IP做出爆款一样,短剧团队也能通过改编优质网文打开局面。
其二,技术降本必须提速。面对漫剧的AI技术优势,短剧行业也在尝试AIGC应用,比如用AI生成剧本、搭建虚拟场景,降低对真人演员的依赖。
其三,深耕优势赛道。把女频内容做精做深,通过“短剧+社交”“短剧+线下衍生”拓展场景,构建漫剧难以替代的用户粘性。
04 热闹背后的行业暗礁
不过,无论是阅文的漫剧野心,还是短剧的应对之战,都绕不开行业共同的暗礁。
首当其冲的是内容同质化风险。
漫剧现在虽靠新鲜度吸引用户,但如果扎堆改编玄幻题材,很快会重蹈短剧千剧一面的覆辙。阅文虽有十万IP,但能改编成爆款的终究是少数,如何避免IP浪费是关键。
政策与盈利的不确定性也悬在头顶。
短剧的审查趋严已让不少团队栽了跟头,漫剧虽目前限制较少,但随着规模扩大,内容规范必然收紧。
盈利方面,漫剧暂时复制了短剧的投流变现模式,但单日分账万播收入7000与200的差距表明马太效应极严重,多数作品仍面临亏损。
阅文虽能靠生态补贴,但长期来看,漫剧必须找到更稳定的变现路径,否则终究会重陷短剧的盈利困境。
短剧行业的痛点从不是缺内容,而是缺好故事、缺降本路径、缺生态支撑。阅文带着IP和AI入场,是倒逼行业跳出低质内卷的信号:要么深耕差异化题材,要么拥抱IP与技术,要么打通内容与消费的闭环。
未来的内容市场,不会是漫剧取代短剧,而是好故事与适配形态的胜利。无论是真人出镜还是漫画动效,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能戳中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