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夯实发展根基 激活内生动力

2025-10-26 10:47
原标题:夯实发展根基 激活内生动力

金秋时节,项目建设硕果累累。今年,兰州市共谋划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267个,目前,已完工214个。

10月25日,记者从兰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这267个项目中,县区共谋划示范带项目219个,总计划投资38156.8679万元,已完工项目182个,完工率83%;部门支持示范带项目48个,总计划投资36199.56万元,已完工项目32个,完工率67%。

日前举行的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兰州市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补短强弱,狠抓落地见效,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带”的振兴辐射带动乡村全域美丽蝶变。

做好土特产文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八里镇蜜桃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是七里河区的果蔬重要产区,得益于本地特有的温差、水源和土壤条件,这里的水蜜桃色泽鲜艳、肉质细腻、鲜甜多汁、广受好评,每年都供不应求,与百合一同成为了七里河区特色农产品中的金字招牌和市民餐桌上的果蔬珍品。

品牌升级的底气正是源于扎实的产业基础。今年以来,由七里河区二十里铺果菜种植合作社具体实施的“桃树新品种基地建设项目”已结出硕果。充分利用当地海拔1621米、年均气温7.8℃、无霜期约200天等半干旱气候特点,以及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优势,已完成32亩高标准果树园建设,包括桃树15亩、梨树10亩,并配套建设2个日光温室与2个占地7亩的大棚,成功打造果树展示园。

二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董振华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改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种植,大力发展鲜果采摘,并融合农文旅元素,全力优化‘春赏花、夏摘果’的特色品牌,以此带动电商与乡村旅游双增收,为打造‘水磨石佛’乡村振兴示范带贡献核心力量。”

榆中县李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吕刚告诉记者,“借‘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以前李家营村高原夏菜育苗靠天吃饭,现在运用智能化温控与精准滴灌系统让菜苗茁壮成长,订单排到年底。村集体收入翻番,咱农民腰包也鼓了。”

小康营乡以党建引领为产业注入硬核驱动力。浪街徐家峡大景区临时党支部以“党建链”撬动“发展链”,统筹带动示范带村庄协同发展。该景区争取2250万元协作资金,新建182座智慧大棚,改造111座农业设施,“龛谷樱桃”“龛谷圣女果”等品牌声名鹊起。

推进绿美乡村

改善乡村风貌

在永登县柳树镇,为了更好地打造“满城渔歌”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场以全员动、全域清、全面净为目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正在有序推进。此次整治行动中,柳树镇各村“两委”班子包联村组,联动企业力量,动员网格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及党员志愿者等600余人,对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全面清理,推动人居环境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护转变。

在什川镇万亩梨园,游客们穿行于百年古梨树间,体验着“春赏花、夏乘荫、秋摘果、冬赏雪”的生态旅游新模式。皋兰县依托什川镇万亩梨园打造“梨韵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赏花+采摘+民俗表演”链条式体验,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集群发展。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梨花节、农民丰收艺术节、民俗文化体验等,以“一村一品”特色为抓手,深度挖掘乡村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同时,什川镇在黄河沿岸发展苹果、梨、桃等经济林果,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兰州市通过扎实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纵深推进“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实现了乡村干净整洁、漂漂亮亮,同时,凝聚起了全民共治共享的共建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兰州市着力构建“2547”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统筹推进25条产业带、4大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和“百玫瓜桃鱼梨面”七个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

目前,永登县的“满城渔村”文旅项目、皋兰魟鱼繁育、兰州金鱼文化名片等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休闲渔业品牌,像永登县龙泉寺镇水槽沟村的渔业养殖区集河蟹养殖、罗氏沼虾、观赏鱼、虹鳟鱼养殖、苗种繁育、品种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展休闲渔业综合养殖,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民增收。

永登县树屏镇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加快推动水墨丹霞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文旅融合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农文旅一体融合,为发展蓄势赋能。其中杏花村依托水墨丹霞景区优势和村内的通海寺旅游资源,精心规划主题游览线路,串联起杏花村农耕文化园、民宿驿站,东沟千亩桃林、龙王池国学研学基地等特色景点,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显著带动了村集体增收,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更好地服务景区游客,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径。(记者 张万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