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界

生态、价值、IP、全球化:谁能为短剧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谁就能赢得未来

2025-10-28 20:45 来源: 短剧右先生 作者: 作者:小凡

2025年10月23日,黄浦江畔,思想交汇,智慧碰撞。以“AIGC驱动下的短剧出海增长破局”为主题的第七届AI短剧产业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并圆满落幕。

大会由上海东方智媒城、上海传商、短剧新势力及短剧右先生联合主办,短剧探访、欧美片场、橙调文化等机构协办,灵境AI、火山引擎|云超、晨辉文创翻译等作为合作伙伴鼎力支持。现场汇聚了超过300位来自AI短剧产业链上下游的领军企业高管、顶尖技术专家、资深内容创作者与敏锐投资人,他们共同围绕AI技术赋能、IP内容创新、跨界融合共生、全球化出海布局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大会不仅颁发了旨在激励行业标杆的“梧桐短剧奖”,更在观点的交锋与共识的达成中,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AIGC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短剧的生产方式、传播路径与商业生态,一个属于AI短剧的黄金时代,正加速到来。

IMG_256

本次大会的精彩内容,犹如一幅精细绘制的产业航海图,既指明了前方的星辰大海,也标注了需要警惕的暗礁险滩。我们将撷取其中几位关键人物的核心洞见,以犀利的视角,传递正能量,深度解析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

IMG_257

IMG_258

IMG_259

IMG_260

IMG_261

IMG_262

在AI短剧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和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的罗岭梅女士的分享,掷地有声地展现了地方政府与产业园区如何以战略眼光和务实举措,为微短剧产业的高速成长与科学布局提供澎湃动力。

产业竞争的本质是生态体系的竞争,南通园区已率先从产业生态构建者的高度,打造了一个“不是在做项目,而是在建城邦”的宏大格局。

IMG_263

产业园负责人罗岭梅的阐述是用一连串扎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规划,勾勒出一个现代化数字文化产业高地的崛起蓝图:

战略卡位,高位布局: 园区依托国家级南通经开区的战略优势,这并非虚名,意味着其在政策先行先试、资源整合、国际化对接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其聚焦视频制作、数字技术等六大方向,规划清晰,目标明确,展现出对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

空间与功能分区科学: 超35万平方米的宏大空间布局,划分商务、文创、核心及滨江湾四大区域,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提供,更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企业需求的精准满足,旨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内部循环。

服务直击痛点: 设立微短剧协拍与审核中心,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协拍服务能极大降低剧组的时间与沟通成本,而审核中心的前置,则为企业合规出海、规避政策风险提供了重要保障,体现了园区服务的深度与前瞻性。

技术不走形式: 共建AI音视频实验室,借助先进算力推动技术落地应用。这表明园区深刻理解到,对于AI短剧产业而言,算力即是生产力。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而非简单引进,更能确保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真金白银的精准扶持: 5亿基金搭配多项奖励政策,形成了“引导基金+专项奖励”的组合拳。这不仅解决了初创企业和小微团队的融资难题,更能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内容创作向高质量、正能量、创新性方向发展。

IMG_264

罗岭梅所代表的南通数字文化产业园,展现的是一种“筑巢引凤”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不是在简单地招商引资,而是在精心培育一个“科文融合”的创新生态。这种模式,将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本优势与数字文化的创新活力深度融合,为AI短剧企业提供了从孵化、加速到规模化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这背后,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抢占数字文创产业制高点的决心与行动力。南通园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强大的产业基础设施和赋能平台,能够显著降低行业创新成本,加速技术应用落地,汇聚四方英才,最终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象。他们的工作,是为整个AI短剧产业的狂飙突进铺设了一条坚实而宽阔的“高速公路”。

IMG_265

大部分短剧从业者仍沉浸在播放平台规则下的内卷式竞争时,上海橙调文化创始人尤可利利女士及其团队,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庞大而常被忽视的群体——银发一族,并创造性提出了“剧旅联动”模式,展示了短剧作为“超级媒介”所能承载的深远社会价值与商业潜力。

短剧的升维在于从“流量收割机”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橙调文化的“剧旅联动”,是对短剧内容浅薄化、营销过度化倾向的一次漂亮反击,它证明了优质内容完全可以超越娱乐本身,成为连接情感、赋能产业、服务社会的纽带。

IMG_266

尤可利利的分享,充满人文关怀与商业智慧,其核心观点振聋发聩:

重新定义银发群体: 坚决告别“悲情叙事”与“保健品营销”的陈旧套路,以“赋能”与“连接”为核心,正视并拥抱三亿银发群体所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与文化需求。这是一种视角的根本转变,将老年人视为具有自主消费能力、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愿望的活力群体。

短剧升维,价值创造: 明确提出短剧要从“流量收割”转向“价值创造”。通过高投入制作、高价值内容、追求高情感回报,打破短剧“低成本、快节奏、强爽点”的单一范式,赋予其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温度。

“剧旅联动”模式闭环: 精辟地阐述了短剧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关系——短剧成为文旅体验的“超级预告片”,激发观看欲望;文旅地则成为短剧的“沉浸式舞台”,提供真实体验。线上内容引发情感共鸣,线下体验满足归属需求,形成一个“内容-体验-消费”的完整闭环生态。

让银发群体成为主角: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让银发群体从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内容呈现的主角。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代入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从而深度激活其文化消费潜能。

IMG_267

尤可利利和橙调文化的探索,极具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它不仅仅是发现了一个商业蓝海,更是响应了国家关于文旅融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方向。他们的实践表明,AI短剧技术可以用于创造具有社会温度的内容,服务于“银发经济”这一朝阳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为短剧行业开辟了一条摆脱低水平内耗、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明路。它启示从业者,技术是工具,但打动人心、创造价值的永远是内容本身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橙调文化正在做的,是借助短剧这一新兴媒介,搭建一座代际沟通、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桥梁,这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股清流,树立了正向标杆。

IMG_268

在大会的圆桌论坛上,上海橙调文化COO陈丹女士从人力资源与IP打造的实践背景出发,发出了一个在AI热潮中尤为珍贵的声音: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工具如何强大,“人的故事”始终是内容产业的核心。

陈丹提醒大家,警惕“技术至上”的陷阱,AI可以是出色的助手,但绝不能成为创作的灵魂。未来的竞争壁垒,可能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算法轻易复制的、基于人性洞察的独特IP与品牌温度。

IMG_269

陈丹的发言,技术工具最终要服务于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

核心不变: AI改变了工作流程,优化了生产效率,但内容的根本——“人的故事”——没有变,也不会变。

IP差异化优势: 强调在技术浪潮中,人性化叙事和独特IP是形成品牌差异化优势的关键。其公司注重创始人IP与企业品牌的联动,正是基于对“人格化”连接所具有的强大信任感和黏性的深刻理解。

人与技术的互补: 并非排斥技术,而是主张技术与人的创造性应形成互补。AI负责处理标准化、重复性、数据驱动的工作,解放人力;而人则专注于核心的创意构思、情感注入、价值判断和IP战略规划。

IMG_270

陈丹的观点,在AI似乎无所不能的喧嚣中,她重新锚定了人的价值。这种对“以人为本”创作理念的坚守,是确保AI短剧产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它告诉所有从业者,效率提升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牺牲内容的独特性、深刻性和情感真实性为代价。橙调文化在实践中所注重的创始人IP打造、企业品牌与文化内涵的绑定,正是在构建一种超越技术周期的、更可持续的竞争力。这种思路,鼓励创作者沉下心来打磨好故事、塑造好人物、传递好价值观,避免陷入纯技术比拼和流量迷恋的误区。最终,能够穿越周期、长久留存于用户心中的,必然是那些充满人性光辉与智慧的故事,而非冰冷的技术堆砌。

IMG_271

在另一场关于AI动态漫变现模式的圆桌讨论中,书怡科技CEO黄闽枫先生从投资人的独特视角,分享了他对AI短剧领域投资逻辑的深刻见解,为狂热的市场注入了一股基于理性与长线的思考。

黄闽枫的投资哲学,是对短期投机行为的有力批判,他清晰地划出了两条线:不投单纯的技术工具,更看重内容生态;不投快速变现的短线操作,更看重IP的长尾价值。这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指明了产业资本应有的流向和价值导向。

IMG_272

黄闽枫的论述,逻辑严密,切中要害:

投资生态而非工具: 明确表示更青睐于投资能构建内容生态的公司,而非单纯的技术工具。这表明他认识到,单一工具易被复制或淘汰,而健康的生态则能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壁垒。

关注IP长尾价值: 重点关注那些在实现盈利的同时,具备长远眼光、懂得将短剧IP价值延伸至文旅、衍生品或特定人群(如银发经济)等长尾市场的企业。这跳出了短剧“拍完即卖”的狭隘变现思维,转向了迪士尼式的IP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肯定AI的“试错”价值: 敏锐地指出AI技术带来的成本大幅下降,其重大意义在于使得内容试错的成本变得可控与可计算。这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风险,吸引了更多参与者,增加了发掘爆款IP的概率,从而做大了整个行业的蛋糕。

重新定义“成功关键”: 认为短剧的成功关键,已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好故事”,更在于能否在碎片化场景中制造密集的情绪点以抓住用户。这

护城河在于品牌化: 最终,那些能够形成独特风格、建立起自身品牌护城河的公司,才具备不可替代的长期竞争力。这与他投资生态和长尾价值的逻辑一脉相承。

IMG_273

黄闽枫的投资逻辑,代表了资本向善、向实、向长远的一面。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引导行业走向一条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鼓励构建生态,意味着支持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韧性。看重IP长尾价值,则激励创作者和制作方精心打磨IP,深度运营用户,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他对AI降低试错成本的肯定,为大量中小创新团队带来了信心,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这种着眼于长期价值创造的投资理念,如同一位智慧的园丁,不为采摘一时的花朵,而是致力于培育能够茁壮成长、荫泽后人的参天大树。这对于当前略显浮躁的AI短剧投资圈,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IMG_274

第七届AI短剧产业大会虽已落幕,但它所点燃的思想火花,正化作驱动行业前行的磅礴力量。从南通产业园的生态赋能,到橙调文化的价值重构与人文坚守,再到书怡科技代表的远见投资,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充满活力的AI短剧产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IMG_275

IMG_276

IMG_277

IMG_278

陈丹对“人的故事”的坚守、尤可利利对“剧旅联动”价值链的重塑、黄闽枫对“生态价值”的投资锚定、罗岭梅对“产业基石”的精心构筑——这四位来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代表,他们的观点看似角度各异,实则共同绘制了一幅AI短剧未来发展的核心图谱:

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 极致的降本增效是基础,但无法构成终极竞争力。

内容是核心,人性是灵魂。 在算法驱动的世界里,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是穿透周期的力量。

生态是关键,融合是路径。 打破行业边界,与文旅、消费、银发经济等深度融合,才能开辟无限蓝海。

价值是终点,长期主义是信仰。 无论是内容创作、商业模式还是投资布局,最终都需要回归到为社会、为用户创造可持续的长期价值。

IMG_279

IMG_280

IMG_281

AIGC驱动下的短剧出海,前路虽充满挑战,但更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武器,更要具备深邃的人文洞察、宏阔的生态思维和长远的价值眼光。大会已经指明方向:以技术降本增效,以内容创造价值,以生态汇聚能量,以IP构建壁垒,以全球化视野开拓疆土。

让我们携手并进,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共同驾驭AIGC的时代浪潮,将中国的故事、东方的智慧,以更富创意、更具感染力的短剧形式,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破局之路已在脚下,辉煌未来拭目以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