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短剧带货!看剧下单,开启电商新纪元
一边刷短剧,一边顺手买同款,红果短剧正在悄悄测试带货新功能。字节跳动的实验,将内容消费与电商交易彻底打通,让看剧种草与下单购买成为新的用户路径。
一次小范围的内测,背后可能正是短剧行业新一轮商业化变革的开端。
01 一场看剧+购物的实验
红果短剧近期上线了带货内测功能。用户在观看剧集暂停时,页面会自动弹出搜同款提示,点击即可跳转到商品详情页,并在红果App内完成购买。
如果系统未自动识别,观众也可以通过“识图找同款”手动搜索相似商品——从女主的耳环、男主的衬衫,到剧中出现的客厅沙发,都能找到相应链接。


剧中找货的功能覆盖了红果平台的大部分内容。更值得注意的是,红果的带货链路几乎完全复用了抖音电商的底层系统——下单界面、支付方式、抖音月付等功能一应俱全。这意味着两个App的电商业务已经实现互通。
红果并没有独立的电商团队,本次内测由抖音电商团队统一运营。这种看似轻量、实则深度协同的测试,透露出字节在电商生态布局中的精准谋划。
与其他平台相比,红果显得更克制。抖音电商的商品种类更丰富,但广告加载率高、干扰性强,而红果目前的商品推荐数量有限,界面更简洁。
快手早在几年前就尝试过边看边买,却因打断用户观看而收效甚微。直到2025年中,快手再次重启短剧带货计划,单集转化最高突破60万元。红果显然在吸取前车之鉴后,更重视内容与购物体验的自然融合。

02 从2亿月活到分账3亿,红果的爆发逻辑
自2023年8月独立上线以来,红果短剧凭借免费看加广告分成的模式高速增长。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红果月活用户达到2.12亿,同比增长179%,超过优酷,与B站的差距仅剩1300万。如此惊人的增长,离不开字节系的流量加持。
红果中的爆款短剧大多改编自番茄小说,形成了”小说-IP-短剧“一体化内容循环。2024年10月,红果分账超百万的18部短剧中,有8部出自番茄小说;2025年上半年,播放量破10亿的12部剧中有10部源自这一渠道。
红果的观众画像也颇具特色。
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半数多,45岁以上人群超过三分之一,日均使用时长达到1.38小时,远超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和芒果TV。这群忠诚度极高的中老年用户群,正成为红果带货业务潜在的消费主力。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平台分账金额同步攀升。从2024年6月首次破亿,到当年11月突破3亿。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分账超千万元,单个编剧单月分账最高达300万元。
红果通过“果燃计划”扶持精品短剧,并在2025年与爱奇艺、国家航天局等展开IP合作,题材拓展至科幻、非遗、反诈等领域,不断提升内容品质与行业影响力。

03 强监管下的新赛道:短剧变现走向多元
2024年以来,短剧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迎来强监管时代。监管趋严,但市场热度不减。今年至少有37部短剧播放量突破10亿,《盛夏芬德拉》《好一个乖乖女》《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等累计播放量超30亿。
市场规模同样惊人。2025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634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千亿。广告与分账之外,带货正在成为新的商业增长点。
淘宝、美团、京东、拼多多、小红书纷纷引入微短剧资源,打造内容种草加即时消费的新场景。肯德基的定制短剧,用户可在剧中直接跳转购买套餐,评论区同时显示团购评价与剧评,构成完整的观剧、种草到消费链路。
红果的带货功能,无疑是这一趋势下的又一次实践。

04 主角同款的诱惑与挑战
短剧天然具有带货基因。剧情化场景比广告更能激发情绪,而主角同款则拥有极强的种草效应。
想象一下,当观众沉浸在剧情中,看到心仪的服饰或饰品,顺手点击就能下单——这种转化几乎是无感发生的。
但问题也不容忽视。过多的商品提示可能破坏观剧体验,推荐不精准会降低信任度。更现实的是,目前红果的制片方尚未参与带货分成,变现收益仍以流量分账为主。
业内人士指出,短剧带货更适合低成本、高毛利的小众商品。如售价129~199元的服饰或饰品。大品牌则更关注投放效果与品牌调性。
若红果能在算法推荐与商品选择上实现精准匹配,带货模式将具备更高的商业价值。更关键的是,短剧电商的单用户价值有望超过传统广告模式,为内容生产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红果的带货内测,实则是字节生态协同的深层布局。直播带货之后,短剧带货或许将成为下一个内容变现范式。直播依赖即时互动,而短剧依托情感氛围与剧情沉浸,两者形成互补。
红果试图用情绪驱动消费的方式,让用户在故事中完成购买,让商品成为剧情延伸的情感载体。
红果的带货实验,是这场变革的前奏。未来的短剧,也许不再只是娱乐消遣,而是新消费的起点。对于创作者而言,理解红果的逻辑、适应平台标准,将成为新的生存法则。内容与商业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