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评论

微短剧里,看见非遗之美

2025-10-29 08:3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作者:苏 雁

编者按

翻开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剧目单,众多与非遗相关的剧目跃然眼前。

当古老的非遗邂逅新兴的微短剧,会给观众带来怎样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同时,这种深度融合,能否为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创新与弘扬传播带来更多可能?日前,记者探访微短剧剧组,透过3个故事,挖掘剧集背后的创作逻辑和文化价值。

江苏苏州:苏扇成年轻人心头好

“盛春老师,我想在自己的婚礼上手持一把喜庆的绢宫扇,您能否推荐最合适的给我?”10月15日,一位女孩在直播间里向盛春请教。兼具传统韵味与新潮设计的非遗“苏扇”,正成为年轻人购物车里的心头好。

盛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苏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受关注的微短剧《一梦枕星河》中绢宫扇的顾问。“这部微短剧播出后,关注苏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盛春告诉记者。

《一梦枕星河》讲述的是“苏扇”非遗项目传承人朱依然与海归古城保护工程师沈枫共同守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故事。

盛春告诉记者,“苏扇”又称“苏州雅扇”,主要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剧中女主角朱依然复原的“桐叶扇”是一把异形绢宫扇,现实中正是出自盛春之手。她通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联合苏州其他门类的非遗传承人,对清朝宫廷藏扇绢宫扇进行了成功复刻。

“《一梦枕星河》充分利用在地文化资源,集中呈现了江南非遗文化、古城保护与更新、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30年的蝶变历程等内容,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现实题材,凸显出当代苏州熔古铸今、融通中外的人文与经济特色。”该剧总策划、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沈玲表示。

千姿百态看非遗,精美绝伦见手艺。在苏州,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将镜头对准非遗题材,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例如,《搬砖吧,大小姐!》聚焦“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展现非遗的独特风采;《十全拾遗苏非非》系列短片融合苏州多个非遗门类,带领观众体验十全街的非遗魅力。

“通过这些微短剧,我们不仅看到了苏绣、缂丝、玉雕、宋锦等至今依然活跃的苏州手艺,也看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传承。”网友钱晓林如此评价,这些微短剧看似玩的是创新形式,实则体现的是非遗传承的内核。

政府层面出台的扶持政策,为微短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024年12月,苏州制定出台《苏州市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全力打造“一园多区”的微短剧产业布局。苏州发动全市微短剧企业积极响应“微短剧+”创作行动,2024年以来,全市已有4部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微短剧的流行创新了非遗的表达方式与传播途径,让此前“养在深闺”的非遗鲜活地跃入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同时也激发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灵感。近年来,盛春和她的团队陆续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出了22个苏扇直播间,销售的同时,也普及非遗知识,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情趣。

“通过直播,我发现自己的主流客户基本上是22至35岁的年轻人。”盛春深有感触,现在一些非遗技艺面临濒危性保护的困境,一方面是受限于材料的获取与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未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和审美偏好。明确这点后,她将苏扇的螺钿镶嵌的面积扩大,营造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视觉效果。如今,她的直播间销售额在同品类中处于领先位置。市场销路打开了,非遗传承中最核心的人才短缺问题也迎刃而解。

甘肃敦煌:壁画里的仙女跳舞具象化了

光明日报记者 尚 杰 王冰雅

用微短剧来演绎敦煌壁画里的仙女跳舞,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不久前,微短剧《舞动敦煌》上线,引发青年观众的广泛关注。目前该剧已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

这是国内首部以敦煌舞为题材的微短剧作品。它讲述的是现代舞蹈生与唐代舞姬因一幅莫高窟“反弹琵琶”壁画产生联结,两人共同守护敦煌文化的故事。全剧采用实景拍摄,取景于莫高窟、古丝绸之路的沙漠和雅丹地貌,呈现了千年敦煌美学的独特魅力。

“《舞动敦煌》是我们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对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深度思考的成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主任、《舞动敦煌》总制片人杨娜说。

如何借助微短剧轻量化传播优势,以更生动的呈现方式,将敦煌舞蹈变成“可感、可看、可共情”的动态内容,来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主创团队初期遭遇的最大挑战是“舞蹈与剧情两张皮”——单独看舞蹈有美感,但与剧情衔接生硬,观众难以理解舞蹈背后的内涵。

经过10余次讨论,创作团队反复校准“敦煌文化”“观众共情点”“叙事逻辑性”三者的关系,最终选择以“敦煌壁画”作为串联点,让每段舞蹈都围绕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展开,既保留敦煌文化根脉,又为叙事提供清晰的“视觉锚点”,确保了舞蹈艺术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效果。

杨娜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微短剧在制作上下足功夫,无论是光影、服饰、舞蹈,还是构图、剪辑,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综合运用多种电影表现手法,将唐代沙漠驼队的苍茫与现代排练厅的光影交织呈现,壁画的金色光芒与舞台追光遥相呼应,匠人修复壁画的专注与舞者训练的坚韧彼此映照,达到“电影级质感”。不少网友表示:“短剧就应该这么拍,既有短剧反转的‘爽点’,又有文化的魂和细腻的画面质感。”

“这是一次展示敦煌文化、诠释敦煌艺术的新尝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魏迎春教授表示,《舞动敦煌》借助微短剧“短平快”的特性,用“视觉化、故事化、情感化”的方式来展现敦煌文化的内核。它摒弃宏大叙事,聚焦敦煌文化中的“小切口故事”,让观众在短剧情里感知敦煌文化,是对敦煌文化当代价值的创新表达。

陕西西安:科技赋能 让观众“走入”电影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 萍

“这个影院没有屏幕,没有固定影片,也没有联排座椅,每个人坐在自己的独立座椅上,选择自己想看的影片,戴上定制头显设备,就能360度无死角地沉浸式观影,真是太前沿了!”日前,在陕西西安西影无界影院里,刚刚体验完《玄奘与龟兹》XR(扩展现实)电影的观众马亚菲激动地说。这种不再只是“观看”,而是让观众“走入”叙事的体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10月21日至26日,第四届西部电影周暨2025西安国际虚拟现实电影周举办,聚焦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发布了一系列关于AI和XR电影的自主创新成果,以新一代前沿技术赋能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创新发展。

电影是光影技术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二维银幕将三维世界进行压缩呈现。虚拟现实电影则打破了这种压缩,将观众直接置于真实的三维空间,实现了从传统“二维压缩”到“三维真实”的革命性转变。

当观众佩戴头显设备坐在一台台充满科技感的独立座椅中,身体可随着各自选择的影片剧情自由转动。这样的虚拟现实电影专用座椅,拥有势能控制、6DOF空间交互、360度全方位旋转核心功能,最大创新在于实现了“引导式自由”,既可让导演像运镜一样引导叙事,又能赋予观众探索故事的自主权。

“一椅一影院”的新形态,突破了放映场所的局限性和观影者的体力门槛,可以让全年龄段观众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未来的电影院应具备更强的包容性、丰富性和人文温度,会进化成‘多模态视听艺术消费综合体’。”西影集团董事长赵文涛表示,“我们这把椅子将来不仅能进驻现有影院,还能进入家庭、商场、文旅景区,甚至汽车等多个应用场景。”

在电影周举办的“虚实无界 智影共生——AIXR电影技术创新大会”上,“影谱·汉语电影AI辅助创作平台”正式发布上线。该平台已经形成了辅助编剧、导演、制片的全创作场景,用户只需输入故事灵感,即可快速生成故事大纲、人物设定等内容,成为中国电影人的“第二创作大脑”。

此次大会上,全国首个“虚拟现实电影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将承担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职能,为行业提供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制定、人才培养、产业促进等服务,促进虚拟现实电影市场生态的繁荣发展。

浙江杭州:让更多人爱上越剧

光明日报记者 刘 习 陆 健

浙江杭州黄龙越(杭)剧团的戏台上,花旦演员余玉婵正和同事们紧锣密鼓地走台。台下,梅花奖得主王杭娟从眼神、唱腔,到手势动作、走位节奏,事无巨细地指点着。尽管已经退休,她依然惦念着这方舞台。这样的师徒关系也被带入微短剧《化蝶》的表演中。

“以越剧为基底,我们设计了16集融合家庭伦理与时空奇幻的剧情。在剧中,女儿穿越到母亲的青春年代,助力母亲实现舞台梦。”微短剧《化蝶》制片人钟柯楠介绍,余玉婵饰演母亲余婵,王杭娟饰演的庞桂仙在剧中也是余玉婵的老师。

从舞台表演到影视创作的转化并不容易,与现实呼应的剧情刚好让她们找到了抓手。“微短剧中跟老师学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很多关于剧团创作和表演的剧情也都是后台常发生的事情。”在剧中饰演女儿黎君的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郑蒙蒙分享她的感受,“表演时,王老师一个推眼镜的动作,人物状态就能被妥帖地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微短剧需要的自然表达。”

“从程式化、标准化的戏曲唱腔和身段中‘松’下来,是我们3位演员在微短剧创演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走台结束的余玉婵说,“但更多的依然是对越剧表演和表达方式的遵循。让观众感受地道的越剧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核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承袭越剧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内核上,创作团队从项目策划起就下足了功夫。“我们邀请专业老师加入,一起进行剧本创作。剧本打磨过程中,主演全程参加,针对表演细节提出专业意见。不止如此,拍摄所使用的道具和戏服都和传统越剧表演保持一致,演员妆造也都由戏曲妆造团队完成,争取从细节上保留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专业性,还原越剧舞台的精美性。”钟柯楠说。

当然,仅仅依靠文化传承的传统表达,对于靠短平快的特点获取用户关注的微短剧而言还不够。巧妙地设置悬念、留下“钩子”是个技术活。“剧情方向的悬念是微短剧设计的常规手法。让我惊喜的是,在《化蝶》中,有些集与集之间的过渡,靠的是大段华丽的越剧唱腔。”郑蒙蒙满心满眼的欢喜,“这说明大家爱看越剧,喜欢这种文化。”

“今年3月《化蝶》上线,截止到9月,在微短剧平台热度值2000万+,社交媒体平台播放量120万+,话题度136万+。”钟柯楠补充说。“我身边的小姐妹都爱看微短剧。”唱了40多年越剧的王杭娟,对新事物依然充满好奇和探索欲。

“以前演出散场看到的戏迷都是叔叔阿姨,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啦!”郑蒙蒙分享近来的观察,“更多人通过微短剧了解到越剧等传统文化,同时也有更多资源供人们便捷获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

《化蝶》取景地在杭州市西湖景区北山街沿线的黄龙越(杭)剧团,其中一幕就在北山街沿线的西湖边拍摄。“古朴的建筑、宜人的风景让观众在剧集外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韵味。”余玉婵说,“非遗就像一颗宝石,创新让它更立体、更璀璨!”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9日 12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