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文化视点】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025-10-29 09:34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文化视点】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莫高窟第130窟壁画

陈晓红 张国宏

中国古人有重视“重日”的传统,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以及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是谓重阳也。

古人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与祖先的仪式,以谢其恩德。这当是重阳节作为祭祀活动的原始形态。西汉的刘歆在《西京杂记》一书中写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意思是说人们相信在九月九日这天,佩戴被喻为“辟邪翁”的茱萸草、食用被称作“重阳糕”的黍米年糕、畅饮被誉为“长寿酒”的菊花酒,可延年益寿。

“佳节又重阳。”那么,在敦煌艺术及众多古诗词中,重阳节又是如何被呈现的呢?

莫高窟第61窟壁画

莫高窟第431窟壁画

老者受敬

《采桑子·重阳》一词中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般的人生追求。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早在周朝就有“献鸠敬老”的习俗。鸠是指鸠杖,是杖头雕有鸠鸟形状的拐杖。它既是国家给予老人的一种特殊礼遇,也是辅助老人行动的实用工具。《后汉书》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意思是说,在汉代,朝廷会给年满七十的老人颁赐一根鸠杖,再送些糜粥。若年至八十九十,所赐鸠杖则长达九尺,这肯定是取长长久久之寓意了,并会在鸠杖上雕有鸠鸟的图案。因为传说鸠鸟是“不噎之鸟”,由此祝愿老人饮食顺畅,身体安康!

在莫高窟第130窟壁画中,有一幅“郡太守图”:画面上,着一袭绿袍的太守正带领着七位官员虔诚礼拜,后排身材高大挺拔、着一袭赭袍者,手里拄着一根黑色长手杖。杖首为“T”字形,犹似雄鹰展翅,当为鸠鸟的变体。除鸠杖外,敦煌壁画中还有很多老人拄杖的场景。在莫高窟第217窟壁画“得医图”中:一位侍女正引导着一位头戴幞头、身穿长衫的年老医生往诊室里走去,在他们身后,紧跟着一位抱着药箱的随从人员。只见这位老者,右手握一手杖,身躯前倾,佝偻前行,仿若不依赖手杖,都无法前来行医呢。在莫高窟第454窟壁画中,有一幅“贫民图”:画面描绘的是扶老携幼、努力向前行进的一群贫民,其中一位着浅色衣服的老者,右手握一手杖,手杖不长,只抵老人的腰部略上些。老人表情肃穆,步履蹒跚,尤显不易。

老有所依

敦煌文献《少问老答诗》中写道:“少年问老曰:余因游赏往西东,陌上春游逢一翁。其翁皓首颜无色,策帐微微怨无力。侧耳听言听不闻,注目看人竟不识。是时余乃叹其翁,谁叫发白面无红?何不双眉学春柳,飘摇两鬓骋秋蓬。”老翁答少曰:“翁乃其时闻此语,含笑唤言儿且住。体瘦皮疏语不将,暗昧昏迷留与汝。吾曾三五少年时,神精美貌呈芳姿。莫言我独今如此,汝等须臾还若斯。”这首诗歌语言生动简洁、情感直抒胸臆,借美好青春与迟暮之年的鲜明对比,写出了历尽风雨的老人对流年易逝的坦然与豁达。

在敦煌艺术中有很多关于养怡身心、抗衰驻颜的记载。敦煌文献《食疗本草》中就收录了二十六味延年益寿的“药物”,而在今天看来,它们不过是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等。例如冬瓜、核桃、莲藕等。其中有一味据说能表邪得泄、气血得补、脾胃得健、肾气得固的“神仙粥”,其方子是:“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今天来看,这个食谱方子不但简单易学,且行文幽默风趣,洋溢着烟火人间的温情与质朴。在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有一幅“病坊治疗图”:在一间敞开式的诊所中有五位人物——两位医师、两位老年患者和一位仆从,他们或跪或坐在宽大的席子上。两位患者都半褪衣袖,上身半裸,身后各有一位医师正在进行诊治,一旁的仆从手里则端着治疗的器具。

莫高窟第428窟壁画

老有所牵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拟挽歌辞》一诗中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首诗歌展现了一种豁达而坚定的生死观。

中国民间常将“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视为人生三大悲事,其中“老年丧子”更使萧瑟的晚年生活雪上加霜。在敦煌壁画中有关老年丧子的内容多表现于“晱子本生图”。晱子的父母是一对盲人夫妻,他们含辛茹苦将独子晱子抚养长大。成年后的晱子十分孝爱父母,每天都出去打猎来赡养双亲。为了更方便地获取猎物,晱子身披鹿皮在森林中埋伏。不料国王进山行猎,误将晱子射伤。奄奄一息的晱子向国王道出实情,并请求他替自己照顾年迈的双亲。在莫高窟第299窟壁画中,就有一幅“晱子本生图”:在茂密的树林中,跨在白色骏马上的国王,正拈弓搭箭射向前方奔跑的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倒地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它的身前号啕大哭——显然这是闻讯赶来的呼天抢地的晱子父母了。

莫高窟第454窟壁画(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老有所娱

宋代词人刘克庄在写重阳词作《贺新郎·九日》中写道:“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意思是说在重阳节这天,若不能饮甘甜醇美的菊花酒,恐怕连菊花也会嘲笑人的孤寂了。抬头只见鸿雁北飞去,斜阳西沉。词句充满了夕阳西下仿若人生之暮年的感慨喟叹,也充满着“夕阳无限好”的豪迈。汉字“崇”字,本义为“以山为宗”。《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人对高山充满了敬畏与崇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登山祈福”的习俗。至唐宋,“重阳节”也被称作“登高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写到了在重阳节家中的儿女会身佩茱萸登高为家中老人祈福长寿的习俗。在莫高窟第431窟的“山中冥想图”、第428窟的“山林出行图”等壁画,都表现了人们奔赴自然、寄情山林的愿望。重阳时节,天高云淡、山明水秀、寥廓澄澈,正可谓“我言秋日胜春朝”,是适宜老人户外活动的时节。

唐朝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劳及强所不堪耳。”意思是说长寿之道是让身体有适当的运动就很好了,绝对不可以做那些使得身体疲惫不堪的运动。因此,尽管“重阳节”也是“登高节”,但是登山运动可能对一些老人是不适合的。在敦煌壁画中,重阳节除了登山,更多的内容是“观想”,在静默中涵养性情、接受当下。莫高窟第68窟壁画中有一幅“观日图”:画面上,一女子正在观日冥思。女子泼墨般高耸的发髻被精致地梳理过,头上插满钗钿发饰。身上赭色袍服宽大的白色刺绣袖子,正盈满清风……

常言道:善弈者长寿。对老年人而言,保持心情舒畅是生活中极为重要的要素。下棋时需全神贯注,让人于不知不觉间忘掉生活中的烦与忧,暂且做个“活神仙”。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旧居寄舍弟》中写道:“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传说围棋是源自尧帝的。在西晋文人张华的《博物志》一书中就写道:“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意思是说尧发明了围棋是为了亲自教给儿子丹朱。敦煌文献中存有被誉为中国现存最早围棋理论著作《棋经》,其中记录了如何将兵法战略战术巧妙应用在围棋的对弈上的策略。在敦煌壁画中亦有不少对弈的场景,且对弈的双方多为老者。在莫高窟第454窟壁画中有一幅“弈棋图”,而在莫高窟第7窟壁画中也有一幅“弈棋图”。两幅画作画面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一,画师均突出棋盘的位置,而棋盘均居中且形制相对巨大;其二,画面上的人物均为三位老者,两人对弈,一人观战,正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其三,对弈者身后皆天朗气清,远山含黛。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写道:“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中道出人之常情——谁人不顾虑衰老?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行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经历过的世事多,接触的人亦多则识人如阅江河。细细想来皆属于幸运,放下对年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亦无牵。所以,不要说桑榆已晚,那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此诗亦可以视作是对重阳节的一种诠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愿天下老人平安顺遂,安享岁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