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只为公路——忆我的爷爷、八棵树精神开创者郑占乾
俗话说“国强才能家安,家和方能事兴”。大大的国呵护着小小的家,小小的家连着大大的国。在我的大家庭里,曾经有一位不苟言笑、意志坚强的老人,他面庞黢黑,虽体弱多病,年近期颐,但仍坚持生活自理,读报纸、学习党的政策和时政要闻,他就是我的爷爷、八棵树精神开创者——郑占乾。从小到大,他经常对我说:“我和你奶奶修了一辈子路,你是老郑家的孩子,一定要能吃苦,干什么都得努力!”“做人做事不要耍心眼,踏踏实实地干活才是道理。”当时年幼的我,还不懂其中蕴含的情感,总觉得这只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他们那个年代里养成的朴素情感的流露罢了,直到“八棵树”的事迹慢慢走进公众视野,我才知道他的一生,与甘肃公路事业交融、魂脉所系,才了解他对公路那份最真挚、最清澈的热爱。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些重点城市尚待发展。遥远的大西北,特别是在河西走廊,“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荒凉的戈壁滩里毫无生机。
1952年,嘉峪关归酒泉地区管辖,当时的嘉峪关还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周围是荒凉的戈壁滩。公路人所养护的路全是砂砾路,居住的是地窝子,风沙弥漫,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时任道班班长的爷爷盯着尘土飞扬的公路和茫茫戈壁滩反复思量,最终决定:种树!这样既能阻挡风沙对公路的侵害,又能改善道班工棚的生态环境,造福后世。
可是在嘉峪关这个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二十多倍的风沙口、盐碱地、戈壁滩,要种树谈何容易?但爷爷偏不服输,说干就干!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他在工作之余,便号召职工和家属们在简陋的道班工棚前开始种树,当时怀孕的奶奶也参加了植树劳动,爷爷满是心疼,更是感动,但奶奶总是笑着说:“不碍事,不种树的话,几场风沙,路就坏了!”就这样,他们先把戈壁滩地面的浮土挖到一边,用炉棍和铁勺凿开坚硬的砂石,然后用铁锨深挖一个树坑,把石头筛出来,再把从远处绿洲采折的返青杨树枝条小心翼翼地栽进去,手捧浮土埋好,把幼嫩的枝条找绳子固定住,悉心浇水、养护。就这样,爷爷和工友们一同栽下了十几棵白杨树。每当戈壁起大风,他们就赶紧从屋里出来扶树,像守护孩子一般守护着树苗,头发、眼睛、嘴巴、衣服里全是沙土,等风沙过了就急忙加固树苗,培上一垒土、再紧一下拉绳,等护树工作完成,他们欣慰地笑着,甩甩衣服里的沙土,揉揉眼睛便巡路去了。在他们心中,这些树和他们身后的路一样,都是他们的孩子,呵护他们成长,是责任更是使命,是义务更是担当。
在他们的悉心管护下,杨树最终活下来八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一代代养路人的悉心照料下,当年的八棵杨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嘉峪关长城遗址边的一道亮丽风景,八棵树旁边的公路也早已变成沥青铺就的宽广大道!
上学时每年暑假爷爷必定会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看“八棵树”,那时树前的路还是砂砾路,周围光秃秃的,显得八棵树格外的孤单又格外的坚强。后来上班,每年休假回家,我都会推着轮椅,陪爷爷去“八棵树”看看。爷爷常说:“这些树和你们一样,都是我的孩子”。有一次,我假装逗爷爷:“爷爷,树怎么能和人相比!”可爷爷却突然严肃地教育我说:“妞儿,你不懂呦,种这些树比养孩子难,这些树生长在公路边阻挡风沙,对我们公路人很重要!”是啊,爷爷就是这样对公路事业怀有无限热忱的人,为了他热爱的公路事业,他愿意一辈子默默奉献、甘当铺路石。
为了修筑好嘉峪关地区矿山公路、国防公路,完成好县乡公路的修建和养护任务,爷爷他们夜以继日、艰苦奋斗,奉献着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爷爷那个年代修路的艰苦岁月,大漠只有“孤烟”,没有“人烟”,陪伴他们的只有锹镐铁耙。每天早出晚归,一米,两米、十米……百米,爷爷带领工友们拼命工作。风餐露宿,寒来暑往,脊背因为背沙子勒出了血印,手因为挥舞锹镐磨出了血泡,火辣辣的烈日把面庞烤得黢黑,就连搂石子的铁耙子也因为石头太大太重而经常“罢工”。但爷爷和工友们,却不辞辛劳地奋战着,他们眼中只有修好路的目标,每当标志旗插在新里程上,就是他们最欣慰的时刻。
当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通衢大道修通时,当一次次应急抢险保通任务完成时,当过往司乘人员纷纷表达感谢时,爷爷只是淡淡地说:“修路是我们的本分。”
除了公路,爷爷最挂念的还有和他一起奋战的工友们。爷爷出生于张掖市高台县的穷苦人家,年少时就带着弟弟到酒泉各县打短工、零工,也养成了为人耿直、仗义善良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从养路工成长为道班班长,从公路段长再到酒泉公路总段(现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政治处主任,他对同事、对下属、对工友,甚至对街坊邻居都关心友善,尽己所能地予以帮助。那时候公路养护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早上出去要走好几十公里路,中午不能回来吃饭,奶奶心疼他,就在饭盒里装几个杂粮馍馍,可每次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就把馍馍掰开,给大家伙分了;下班回家时,他看到有些工友因为干活回来迟了或者没饭吃,二话不说就把人家拉到家里招呼吃饭。60年代,粮食短缺,家家吃不饱饭,可是爷爷依然如故,经常招呼那些生活困难的工友到家中吃饭。爷爷奶奶都是一副古道热肠,按爷爷的话说,他就是看不得别人受苦。
有一年冬天,酒泉天寒地冻,纷飞的大雪没过了脚脖子。爷爷的一位工友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他家的土房,漏风的地方太多,浆糊纸都糊不住。家里已没有煤了,搪瓷杯里的水都冻成了冰疙瘩,绝望笼罩着这个困难的家庭。就在这时,屋外的风雪中隐约传来了脚步声,我的爷爷背着一筐煤来了,哈出的热气把头发眉毛都结成了冰绺子。进门就说:“嫂子,快把煤点上,别把孩子冻下了,我先走了!”就这样,“雪中送炭”在他身上不再是成语,而变成了一段人生过往。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爷爷也因此积下了好人缘,就连家里巷口修鞋的师傅也对爷爷赞不绝口,因此我也跟着“沾了光”,有次我在修鞋后,修鞋师傅死活不肯收钱,我也没再坚持。这件事被爷爷知道后他严厉批评了我,还亲自带我把钱硬塞给了人家。爷爷总说:“我是个共产党员,不仅要对单位负责,对工友关心关爱,更要教育好孩子们。”记得我们孙辈五个参加工作时,爷爷都会给我们例行谈话:“一、我现在的生活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孩子们上班后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吃苦耐劳、踏实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他要求所有的家人都要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红色基因在我的家庭中赓续至今。
时间的车轮不停向前,脚下的路不断延伸,历史的接力棒也传到了我的手里。上班后的我参与了几个项目的建设,大型摊铺机让我“大开眼界”,一条条平整的高速公路,几十米高的桥梁让我震撼,深刻感知到“公路人创造的都是奇迹!”作为新时代的公路人,我是新鲜的血脉,更是红色的传承!我常常想,我能做点什么?终于,当我站在八棵树广场前,抬头望着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看着延伸向远方的康庄大道,我明白了公路人那一笔笔辉煌的伟业是我们努力奋进的灯塔;我更明白了路在脚下,我们的作为在每一次施工作业的现场,在每一份报表中,在平时的点滴里。
2021年10月31日,95岁的爷爷因病离世,走完了他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爷爷的教诲下,我深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工作岗位上,我要像爷爷一样铭记党的恩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公路人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甘当路石,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路重任,用最清澈的爱把青春奉献给筑路架桥事业,圆大国强路之梦!(甘肃路桥 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