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一张离职证明检验法治成色

2025-11-09 00:06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王志高

王志高

据《法治日报》报道,一张本应承载职业经历的离职证明,正在成为部分企业拿捏劳动者的“最后一把稻草”。北京某房地产公司职员杨先生离职时发现,自己兢兢业业的九年光阴,在证明书上被生生截去四年;天津的赵女士在病假后被逼“主动离职”,证明不开,新职难觅;东莞叶女士的证明上赫然写着“不胜任工作”,求职屡屡碰壁。

离职证明的本意,是为劳动者的职业旅程画下清晰的句点,为新征程提供合法注脚。然而,当这张纸被某些企业攥在手心,它就不再是证明,而成了筹码;不再是凭证,而成了武器。工龄被拆分,身份被割裂,评价被涂抹——劳动者最后带走的,不是体面,而是憋屈。

这种乱象背后,是企业对法律的选择性失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离职证明只需载明合同期限、解除日期、工作岗位和本单位工作年限。法律没有留“等”字,就是为防止企业随意发挥。可偏偏有人撬开后门,塞进“表现不佳”“正在仲裁”等私货,让法定文书沦为个人恩怨的涂鸦墙。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因为企业在赌,赌劳动者耗不起时间,赌维权成本会吓退大多数人,赌监管的板子打不到自己头上。杨先生奔波于各部门之间,证明依然“难产”;赵女士准备仲裁,却不知要付出多少精力才能换回公道。当维权之路布满荆棘,沉默便成了多数人的“最优解”。这种沉默,又反过来纵容了企业的任性,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支配,本质上是对劳动者职业身份的撕裂。九年工龄被切成碎片,这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对一个人职业生命的肢解。劳动者在同一片工位上付出的汗水、积累的经验,被企业用“派遣”“外包”等概念切割得支离破碎。这种身份的分裂,比欠薪更隐蔽,比加班更伤人,因为它否定的是劳动者作为一个完整职业人的存在价值。

当离职证明成为“权力凭证”,受损的不仅是个人。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需要信息的透明与诚信的流动。企业利用信息优势在证明上做手脚,看似占尽便宜,实则饮鸩止渴。今天你用证明卡住离职员工,明天别的企业也会用同样手段卡你招聘的人。当不信任成为常态,整个市场的交易成本都会上升,最终无人是赢家。

更危险的是,这种对法定文书的轻慢,是对法治根基的侵蚀。法律条文若可以被随意解释,社会契约若可以被轻易撕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秩序便会像沙上建塔,经不起风雨。

解决之道,不在一朝一夕。强化法律责任是底线,让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企业才会真正敬畏。劳动行政部门应主动作为,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工会组织要成为劳动者坚实的后盾。至于劳动者自身,更要明白:权利从来不会自动降临,它需要我们在遭遇不公时,敢于说“不”。

一张纸很轻,但诚信很重;离职证明很薄,但法律的尊严很厚。唯有当每一份离职证明都能如实、及时、体面地交到劳动者手中,我们才有资格说,这个社会真正尊重了每一个奋斗者的价值。职场或许有终点,但对人的尊重,不该有任何时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