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加快转型
2025年11月6日首届微短剧生态发展论坛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举行。经验分享和圆桌对话聚焦生态建设各个环节,展开交流对话。

参加经验分享的业界代表有:微信广告短剧行业运营负责人毕廷君、漫森(深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小西、DataEye首席研究员商晓彤、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AI内容业务合伙人侯志化,参加圆桌对话的业界代表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金鸡奖国际电影选片人尹承奎先生,茂名滩底微短剧经济服务中心负责人吴亚春先生,微短剧《不辞长作岭南人》导演唐琳女士,《执笔》编剧林言年女士,美光盛世副总裁陈凯波先生、《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主演高峰。
置身经验分享和圆桌对话会场,一个清晰的感受是:微短剧产业在经历用户与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后,正集体将目光投向更深层的生态构建与价值探寻。如果说上午的论坛聚焦于宏观趋势,那么下午的议程则如同一次对产业肌理的解剖——从制作方(导演、编剧、演员)、平台方、短剧制作公司到数据机构,各方声音共同勾勒出一个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成长轨迹,微短剧产业正在经历从流量竞争到生态竞争的系统性升级。
举个例子,就在一年前,行业热议的仍是单部短剧能否实现千万分账的突破。而在本次论坛上,曼森文化联合创始人陈晓曦透露,公司年营收已突破3亿元,单部剧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200万元以上;美光盛世业务总负责人陈海波则指出,头部剧集的制作投入已攀升至500-600万元,超越部分网络电影。这意味着,微短剧的工业化水准与商业潜力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次圆桌对话为观察微短剧的生态演进打开了窗口。
行业迈入新阶段
微短剧行业在经过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已于2025年迈入以存量竞争和提质增效为特征的新阶段。据DataEye数据员、首席研究员商晓彤介绍,当前市场总规模1-9月已超190亿元,但增速较之前的指数级增长明显放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远高于制作端,市场格局呈现头部集中化,四大平台份额超过60%。微信广告短剧行业运营负责人毕廷君从发展历程角度指出,从早期付费阅读到2024年过渡为免费模式(IAA)是商业模式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该模式使短剧用户规模增长了数十倍,多部优质剧集实现二次变现。同时,陈晓曦从制作方投入方面印证了行业专业化升级,指出单部剧集制作成本在精品化路线下已突破100万元,部分高达200万以上,成本上升推动内容质量竞赛。巨量引擎数据显示新兴赛道“漫剧”正快速崛起:近半年漫剧流水实现12倍增长,商晓彤指出漫剧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年内将突破150亿量级,相关企业数量正呈指数级扩张,行业内容形态的多元化创新进入新周期。
数智技术驱动增强
演讲过程中,技术成为驱动行业制作、分发到体验变革的核心引擎。毕廷君介绍了平台在技术基建上的投入,如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I创意工具平台提供剧情精简等功能,并通过投放策略垂直化与算法中台推动“内容找人”。陈晓曦详细阐述了其公司如何利用自研中台系统和大数据算法,构建用户画像以匹配剧本,并实现ROI的实时自动化监控与投放调整,使每位投手管理项目更多,日均投放规模达数百万。而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侯志化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AI+互动”视角,他认为未来是“个性化生成时代”,其公司通过IVF™互动编辑器等技术,使多分支多结局的互动叙事成为可能,用户选择能实时影响内容生成,这为短剧带来了更强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
生态协同加快深化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制作方、创作者共同构建的协同生态。毕廷君详细阐述了平台构建的三位一体生态体系:内容上依托阅文集团超420亿字新增小说的IP库;基建上以微信小程序为核心,打通备案系统并推出官方播放器以优化体验;商业上通过分成激励(累计超9亿元)和付费/IAA双模式支持开发者。陈晓曦从制作方角度补充了产业协同的多元化路径,除传统变现外,正积极拓展“短剧+文旅”、“短剧+电商”以及与最高检合作普法短剧等跨界模式,同时通过自研APP和本地化制作启动海外布局。侯志化强调了构建创作者社区的重要性,其举办互动内容生态大会旨在汇聚各方力量,降低技术门槛,共同推动“互动+短剧”新形态的普及。
产学研纵论微短剧创作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学界、产业界和创作界的代表展开了深度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金鸡奖国际电影选片人尹成奎教授指出,内容形态正经历从"非个性化定制"到"个性化推荐",再到AI驱动的"个性化生成时代"的三阶段跃迁。微短剧已成为新生代创作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他以乌日娜导演从竖屏剧成功转型电影导演为例,说明微短剧正在成为影视人才实现创作跃升的重要阶梯。
微短剧《不辞长作岭南人》导演唐玲强调行业边界模糊化时代,创作者需要提升对人性与生活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等综合素养。在该剧的创作中,她面临挑战,既需遵守主流意识形态红线,又要通过扎实的历史依据和人性洞察,设计出兼具逻辑性与戏剧张力的情节。唐玲认为,这种在限定框架内实现艺术创新的能力,正是新时代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
《执笔》编剧林言年从创作角度分享心得,强调"好设定"需要找到与现实共鸣的"根"。她认为成功作品需突破三重关卡:第一关是"设定创新",如她的作品《执笔》中女主恶毒女配改命+秘书的设定新颖,第二关是"情感锚点",反对盲目跟风,坚持为天马行空的故事找到;实共鸣根脉,她常通过研究观众评论捕捉社会情绪。第三关是"人设灵魂",只有创作自己热爱的内容才能赋予人物生命力。
茂名滩底微短剧经济服务中心负责人吴亚春分享了自己从行业挣扎者到乡村文化赋能者的转型历程。他展示了“微短剧+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借助地方政策支持,在“百千万工程”政策支持下探索出一条新路,将微短剧打造为促进三农发展的文化载体,核心模式是构建“微短剧经济服务中心”,提供三大赋能:一是协拍服务;二是政策扶持;三是产业融合。
美光盛世业务总负责人陈海波从平台方角度指出,短剧产业源于2022年左右的“信息流切片”(电商/小说平台投放素材),经历从快手短剧计划到全域平台介入的渠道演变。在营销层面,他观察到从粗放投流向“长剧化运营”的转型趋势,头部作品需配套50-100万元宣发预算,通过跨平台内容营销提升长期价值。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主演高峰,正从演员转型为导演,其深入参与创作的微短剧《来了就是深圳人之立正,永不稍息》,以退伍战士在深圳帮扶盲女实现梦想的故事为载体,融合了“寻根、立魂、追光”的精神内核。高峰强调,这部体现深圳罗湖地域特色的作品,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但正是这种坚持让微短剧承载了超越娱乐的人文价值。
整场论坛探讨了一个行业的质变:微短剧不再只是流量生意,而是需要生态构建、技术赋能、价值共创的复杂系统。从平台到创作者,从技术方到政策制定者,从学界到业界,每个参与者都在重新定位自己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共同推动这个年轻行业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面向未来的发展布局
展望未来,微短剧行业在步入新发展阶段的同时,其演进图景清晰呈现为内容精品化、形态互动化与市场边界持续拓宽三大趋势;各核心参与方也据此展开了明确的战略布局。DataEye数据指出,漫剧等新兴赛道的快速崛起,为行业开辟了内容创新的新战场。在此趋势下,毕廷君阐述了平台的布局重点:将持续深耕优质内容,强化IP与自制能力,并通过视频号探索原生账号体系以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以专项扶持计划引导如漫剧等新形态发展。陈晓曦勾勒了制作公司的蓝图:在内容上坚持精品化路线,提升制作投入;在商业化上探索电商联动、IP衍生等多元路径;在市场上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通过内容出海和自研APP布局全球。而侯志化着眼于下一代内容体验,其布局核心是推动“AI+互动”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发工具链、构建创作者社区,将用户参与感和选择权打造为核心竞争力,这不仅定义了更具沉浸感的消费体验,也为短剧与教育、文旅等场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无限可能。最终,行业将在平台方优化生态、内容方深耕精品与全球化、技术方创新形态这三者并举的战略布局下,从一种流行的文化消费产品,演进为新时代更具影响力的文化表达载体。
首届微短剧生态论坛最显著的价值在于,它首次将平台方、制作方、技术方、创作者与政策制定者汇聚一堂,形成了对行业未来的系统性思考。不同维度的观点碰撞不仅展现了微短剧产业的复杂性与成熟度,更彰显了各方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心。为行业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提质路线图”,也为与会的高校学子指明了入行发展的经验。这种产学研的深度对话,为微短剧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注入了新力量。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