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解锁县域经济跃升“流量密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闫婷婷 通讯员 张珊
在河西走廊东段的金昌市永昌县,有色金属产业智能化升级、低阶煤制氢循环利用突破、“风光火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体系加速构建,238项参数实时调控的智能工厂、年消化150万吨低阶煤的循环经济链等现代化工业地标拔节生长。今年上半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三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并居全省首位,“永昌密码”值得深入探究。
密码一: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走进金川集团永昌铜业40万吨智能铜电解项目车间,12台六轴机械臂、激光雷达等设备协同作业,238项生产参数动态调整。“智能生产线投用后,自动化率达92%,人工成本下降60%,产品不良率从1.2%降至0.3%,效率与质量双翻倍。”项目生产负责人王海涛介绍,智能化改造让传统铜电解产业摆脱“高人力、低效率、高损耗”困境。
近3年,永昌铜业坚持“走出去学技术、引进来促转化”,与顶尖装备厂家、高校合作攻关,实现电解系统“毫秒级协同”,规模化应用不锈钢阴极板打破海外垄断,自主研发的99.999%超高纯铜切入芯片引线框架、航空航天导线等高端领域,完成从“基础加工”到“高端制造”的跨越。截至今年8月,该企业生产阴极铜20.93万吨、硫酸62.7万吨,营收86.9亿元,成为永昌县强县域的工业地标。
科技浪潮席卷全县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永昌县四大核心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增速57.14%;培育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初步形成“科技引领、智能协同”的现代化工业格局。
密码二:产业耦合,塑造循环发展新样板
在甘肃能化金昌能源化工低阶煤制氢及50万吨/年高浓度尿基复合肥项目现场,3条自动化包装线满负荷运转。“项目既解决复合肥企业原材料外购依赖,又打通‘煤—氢—化工产品’循环链路,实现资源梯次利用。”永昌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文慧介绍。
作为园区精细化工循环体系“核心引擎”,总投资12亿元的低阶煤制氢项目年消耗150万吨低阶煤,产出3亿立方米氢气,满足心连心化肥厂需求并为贝达生物农药线供能,实现“一煤多用、梯次增值”。仅氢气替代天然气一项,每年可减少1.8亿立方米外购天然气,降本超2亿元并减碳。
固废处理环节同样“吃干榨净”:甘肃海菲资源科技公司通过湿法冶炼从铜冶炼废渣中提取金、银、镍等金属,尾渣制成新型建材;磷石膏处理后制成石膏板、水泥缓凝剂,全链条回收每年减少固废填埋20万吨。
目前,园区已构建“煤—氢—化工—固废再生”完整循环产业链,绿色产能规模达1300万吨。传统高耗能产业占比由65%降至38%,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37.7%,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密码三:绿色实践,绘就转型发展新底色
永昌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95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相当于全县用电负荷的1.5倍,建成后年可节约标煤7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8000吨、一氧化碳190吨、二氧化氮8250吨,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也是‘风光火储’一体化体系的关键部分。”华电永昌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主任葸栋山说。
目前,永昌县已建成风电光伏装机184.66万千瓦,配套30万千瓦时储能设施,加上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及规划的95万千瓦光伏项目,未来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超60%,形成“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模式。通过协调开发多种能源、科学配置资源,“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波动性,促进清洁能源就地消纳。2025年兰洽会上,永昌县新能源领域签约资金占比超50%。“绿色能源正成为县域经济核心驱动力,永昌加速从传统工业县向绿色能源城转型。”永昌县发改局局长陈兴祥表示。
密码四:优质服务,铸就营商环境新优势
“项目从签约到建设仅用3个月,政府服务专班全程协助办理手续,节省了3个月时间。”甘肃能化金昌能源化工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瞿尚君感慨。
永昌县以高效服务铸就“永昌速度”:2418名干部一对一包联3126户企业,解决诉求185件、办结率99%;一网通办覆盖186项涉企事项,网办率100%,审批压缩50%以上。同时,出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在融资、人才、土地等方面全方位保障企业发展。
今年上半年,永昌县新增市场主体1191户(同比增长23%),其中企业326户(增长35%)。2024年全省营商环境考核排名第九,较上年提升14位,市场准入全省第一。“沃土孕育新芽,优质营商环境让企业‘留得住、发展好’。”永昌县政府服务中心主任宗玮说。
“十五五”期间,永昌县将以更优营商环境、更绿发展底色、更强产业动能,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稳步前行,为全国县域经济提供“永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