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双雄记:马厩与九州的模式分野,谁能穿越行业周期?
当微短剧行业陷入5%盈利、95%挣扎的“595困境”,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径愈发清晰——
马厩制片厂以8部作品全盈利的零失误战绩,印证了精品化路线的可行性;九州文化则以年产能近400部的规模,勾勒出量产模式的进化轨迹。
这两家头部厂牌的商业抉择,为不同基因的入局者提供了战略坐标系。
01 精品化深耕:
马厩制片厂的单点爆破逻辑
马厩制片厂的商业版图始终围绕“少而精”展开。
2024年其旗下星链无限仅出品8部短剧,却实现部部盈利的行业特例。低产高胜率的背后,是对内容品质的极致追求。
《盛夏芬德拉》的爆发堪称典型:这部被观众称为短剧细糠的作品,以芬德拉玫瑰隐喻情感递进的符号化叙事,搭配浴室慢镜头特写、隧道光影交织等电影级镜头语言,斩获30亿播放量,连续三天打破红果平台热度纪录。
这种“该拍15天就绝不压缩至10天”的创作态度,让马厩的作品天然具备爆款潜质——即便没有明确的爆款率数据,单部作品撬动十亿级流量的能力,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成本结构上,马厩将资源高度集中于内容创作环节。与行业常见的投流占七成模式不同,其成本重心完全向内容倾斜。
从剧本改编时对原著情感逻辑的深度挖掘,到拍摄阶段对光影细节的反复打磨,再到后期对声画适配的精准调校,每一步都以打动中产女性为核心目标。
投入看似抬高了单部成本,却通过长尾播放效应摊薄了风险——《深情诱引》作为其代表作,不仅自身实现80%收入来自免费分成的盈利闭环,更能在衍生作品《盛夏芬德拉》热播时重回热搜榜,形成IP复利效应。
盈利模式的聚焦进一步强化了其稳定性。马厩明确以免费分账为核心,付费仅作为补充,红果平台单渠道便贡献了公司50%的收入。
年轻中产女性作为核心受众,不仅付费意愿稳健,更具备强大的社交传播能力,使得《盛夏芬德拉》这类作品能通过口碑发酵突破圈层,无需依赖高额投流就能实现流量自然增长。
这种内容吸引用户、用户带动传播、传播提升分账的正向循环,让其盈利模式具备极强的抗波动性。
02 规模化扩张:
九州文化的生态覆盖策略
九州文化的商业逻辑则建立在量变质变与生态协同之上。
2025年近400部的产能规模,使其稳坐行业TOP5之列,这种规模化优势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经历了投流与内容的深刻转型。
早期九州的成本结构中,投流占比高达70%,内容成本仅占20%,毛利被严重挤压;随着免费模式崛起,其迅速将投流成本压缩至30%,将50%~70%的资源转向内容创作,形成内容吸引流量、流量反哺收益的新循环。
在爆款率层面,九州采取概率覆盖+IP撬动的双重策略。
尽管未披露具体爆款比例,但通过与阅文合作《庆余年》短剧版、依托腾讯长剧《九重紫》600万核心粉丝开发衍生内容等方式,其成功将长IP的流量势能转化为短剧热度,《昭世录》《大冲运》等作品屡屡刷新IP衍生剧纪录。
对于非IP作品,则通过多题材、多平台布局摊薄风险——仅小红书春节档便推出《九千岁》《梦入朝歌行》两部作品,前者以双男主设定斩获861万播放量,后者借助话题裂变实现跨平台传播。爆款靠IP撬动、基本盘靠规模支撑的模式,使其在行业波动中保持了营收稳定。
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九州规模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除了传统的付费分账,其创新性地打造了冠名+UGC裂变的商业闭环:《长公主》获立白冠名,单集付费转化率超行业均值30%;《九千岁》通过主演直播连麦带动账号涨粉4.1万,用户自发创作的二创视频超2万条,形成流量二次裂变。
海外布局则成为长期增长点,尽管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但通过译制剧出海验证商业模式、加大本土剧投入深化本地化运营的策略,已使其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03 模式分野背后:基因适配与风险平衡
两种模式的核心差异,本质是对确定性的不同追求。
马厩的精品化路线以“内容确定性”对抗市场不确定性,通过极致打磨提升单部作品的爆款概率,适合深耕特定受众、具备创作溢价能力的团队。
九州的规模化模式则以“概率确定性”覆盖市场风险,通过产能与渠道优势捕捉分散的流量机会,更适配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能承受短期试错成本的机构。
成本结构的演进轨迹更折射出行业共识:无论何种模式,内容价值正在成为核心锚点。
马厩从一开始就将内容成本置于优先地位,而九州则完成了从渠道砸钱到内容分钱的转型,两者最终都指向创作者价值回归的行业趋势。
但风险点也同样鲜明:马厩过度依赖头部平台分账,若平台政策调整可能影响收益稳定性。九州的海外业务面临15-20万美元/部的高制作成本与APP下载成本压力,短期盈利仍存挑战。
04 给入局者的启示:
选对路径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对于创意驱动型新入局者,马厩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小而美”范本——
无需追求产能,聚焦年轻中产等细分受众,以电影级美学或情感共鸣打造差异化内容;优先绑定红果等免费平台获取稳定分账,待形成IP效应后再探索付费补充收益。
这类团队需警惕精致主义陷阱,避免过度投入导致成本失控,可借鉴《盛夏芬德拉》的衍生开发思路,通过系列化运营放大单IP价值。
对于资本或渠道背景的入局者,九州模式的规模化逻辑更具参考性——
初期可通过IP衍生剧快速打开市场,依托多平台分发摊薄投流成本,同步构建冠名、直播、二创的多元变现体系。
海外布局需做好长期投入准备,优先通过译制剧验证市场,再逐步推进本地化制作。这类玩家要注意避免数量至上的粗放经营,需像九州那样在规模与品质间找到平衡。
在短剧行业转型的当下,马厩与九州的模式并无绝对优劣。前者证明慢工能出细活,后者印证规模能抗风险。
真正的生存智慧,或许在于看清自身基因——是能打磨出细糠的创作者,还是能搭建起生态的整合者,而后选择适配的路径深耕。
毕竟在这个“5%盈利”的行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逻辑,比追逐转瞬即逝的爆款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