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霸总后,AI漫剧的纸片人开始占领全世界
当欧美观众还在为中国出海短剧中的“霸总”故事上头时,另一股来自中国的文化力量正悄然席卷全球。这就是融合了AI技术、动画、漫画与电影语言的新内容形态——AI漫剧。
伴随着漫剧崛起,中国的灵境AI、优时映画等公司相继获得数千万元融资,魔方集团的AI漫剧项目月度投入早已突破千万。
从传统动漫《伍六七》到AI漫剧《愤怒的吸血鬼》,中国漫剧正凭借技术革新与内容升级,开启文化出海的全新篇章。
01
崛起的新蓝海
AI动态漫的内容创作,并非简单的“短剧动漫化”。短剧中前5秒钩子,建立视觉惊喜+情绪反转的节奏仍可借鉴,但AI动态漫的内容更具延展性。
由于不受传统拍摄的物理限制,无需实地搭景、不必受天气演员灯光等影响,创作者可以自由展开想象,创造多种“大世界观”场景。因此,AI动态漫的内容可以“更宏大”,能够撑起一个“长线叙事架构”。相比于短剧必须靠“爽点”来支撑故事节奏,AI动态漫的内容或许更宽容,它允许角色在若干集里成长,可以铺陈角色情绪、世界规则、埋伏笔,起冲突。
海外影视制作公司创始人Sophia较早嗅到AI动态漫这片新蓝海的人。
她指出,这种新兴内容形态之所以被看好,源于其独特的生产优势。与需要导演、摄影、美术、演员、后期等多部门协作的短剧相比,AI动态漫更像是一场“个人工业革命”。
借助AI,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制作成本可以降到传统拍摄的十分之一,且几乎可以实现创作者脑海中的任何画面。一个小型创作团队,甚至个人创作者,只需具备创意与工具,就能完成从剧本到分发的全流程。
据未来智库数据,2025年中国动漫出口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海外用户总量从2020年的2000万跃升至5000万,其中东南亚市场占有率已达35%。
商业价值的兑现更显爆发力。中文在线为北美量身打造的AI漫剧《愤怒的吸血鬼》,仅凭300余条投放素材便实现播放量超越同期真人短剧的成绩,验证了“低成本高转化”的出海模式。
《愤怒的吸血鬼》
在衍生品市场,“谷子经济”(轻周边消费)同步升温,2024年徽章、立牌等产品全球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中国原创IP贡献占比较三年前提升18个百分点,从内容输出延伸至消费符号渗透。
02
中国速度领跑全球
在AI动态漫这条新赛道上,中国团队已凭借“中国速度”和工具优势抢占先机。
近年来,中国AI技术和动画工具市场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公司布局AI生成动画/视频功能。
快手推出的“可灵AI”让用户通过文字提示就能生成短视频或动画内容;“海螺AI”可以将文字提示或静态图像转换为适用于TikTok、抖音的短视频。
海螺AI
在制作端,“10人团队+45天+AI生成”的模式已成为行业标配——知乎IP改编漫剧《明日周一》以此模式实现5天播放量破500万,成本仅为传统制作的1/4。南京炫佳科技等企业的AIGC平台,可将单集制作周期压缩至48小时内,算力充足时日均产能达百万分钟,为规模化出海提供支撑。
技术端,目前市场上不少AI工具支持的“图像到视频”、“帧间插值”、“动作合成”等功能,都是实现动态漫的重要要素。趣丸科技“趣丸千音”平台实现12小时完成千分钟剧集多语言译制,配合AI驱动的唇动同步技术,使《愤怒的吸血鬼》等作品精准适配欧美观众审美,完播率较传统译制作品提升30%。百度“短剧开放平台”更构建起从内容生成到海外分销的全链路服务,助力中小团队快速切入全球市场。
尽管前景广阔,中国漫剧出海仍面临多重考验。内容层面,70%的海外热销衍生品仍依赖日本IP授权,国产IP长效运营能力待提升;市场层面,TikTok数据显示原创内容播放量是翻译作品的19倍,凸显本土化创作的迫切性。
对此,产业端已开始行动:中文在线在北美作品中融入吸血鬼元素与美漫风格,快看漫画针对东南亚市场开发“武侠+言情”复合题材,通过“中国内核+本地表达”破解同质化难题。
政策与资本的加持则为出海保驾护航。“十五五”规划将动漫纳入数字文化新基建,广州海珠区对出海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2025年动漫行业投融资规模预计达500亿元,其中20%流向出海服务赛道。B站COO李旎表示,中国漫剧已从“内容输出”迈向“体系共建”。
03
寻找AI漫剧的价值锚点
AI动态漫的最大魅力在于“让人重新找回创作的自由”。这种创作形式甚至被视为“创作者精神的复兴”,推进着创意者与AI技术来到全面共生的新阶段。
对于AI动态漫的未来形态,Sophia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真人+动画的混合形式,将会在未来越来越普遍”,这可能让动画与实拍交错、AR沉浸式元素相结合。
第二种是“用AI实现跨语言发行”,借助AI工具实时翻译、语音合成、配音以及字幕的生成,让作品具备跨语种传播力。
第三种是“AI导演品牌化”,让创作者本身成为IP,使作品标签也不仅仅限于“动漫”“动画”。
Sophia观察到,“海外观众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情绪更直白、故事线更清晰。所以在选题与画风上,都需要针对不同市场进行设计”。
目前海外AI动画成功的案例多以未来主义的内容为主。如果中国创作者能用东方视角去切入这些题材,找到自己的“世界观语言”,就可能产生差异化优势。
例如“未来中国”、“虚拟伦理”、“AI与人类的情感或社会议题”、“种族与身份认同”等。这些不但可以让未来题材+东方叙事变成潜在爆款,并且都具备全球性议题的探讨,又有中国元素可切入的创作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