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传媒

系统推进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

2025-10-16 14:13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 朱丽洁

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方兴未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体系化不足的挑战,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体系”二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甘肃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鲜明地体现和标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精神气韵,因此,目前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性地加快推进其体系化建设。

一是明确理论依据,确定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特性的科学总结和精准刻画。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观完整建立的标志,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这个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论的坚实理论基础上,以之为理论指导原则。这意味着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体系性地体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历史传承。其次,需要强调甘肃文化的区域特色与融合创新:结合甘肃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遗产等特点,形成具有鲜明甘肃特色的标识体系,突出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等主题。在这两点的基础上,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可望形成其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实现时间空间交融、点线面结合,推动文化标识体系由散点展现向系统构造转变,促进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核心,构建内容、载体、传播、管理四位一体的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实现标识内容系统化、表现形式多元化、传播路径大众化和国际化、管理机制科学化,全面提升甘肃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当然,目标的实现需要分阶段进行:短期,梳理整合甘肃体现中华文明特性的资源,建立地域标识数据库,完善标识体系的识别标准和管理制度;中期,开发多元化、数字化标识载体,推动标识内容产业化、国际化,形成核心标识品牌;长期,实现标识建设的体系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示范区和引领区。这些也应该是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内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甘肃路径于此清晰可识。

二是建立分类分级保护体系。甘肃文化遗产具有类型多样、时间悠久、空间分布广泛的特点,需要建立分类分级的保护体系,根据文化遗产的价值、特征和保存状况,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策略,从而构建具有甘肃特征的科学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论为理论指导原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甘肃中华文明标识的区域特征:史前文化遗址如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等,突出其文明溯源价值,加强考古研究和内涵价值阐释,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突出其文明交流互鉴价值,加强国际合作保护,开展跨国联合申遗和研究,呈现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其活态传承和民族融合价值,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和文创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从而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三是标识内容的体系化建设。(1)主题标识:围绕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等主题,系统梳理甘肃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核心元素,打造主题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群。(2)形象标识: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发掘具有甘肃特色的中华文明标识的内涵,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系统有序的视觉识别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文创产品和数字形象等,以标识的可见度来提升甘肃中华文明标识的系统而广泛、持久的影响力。(3)活动标识:结合传统节庆、非遗展演、文化论坛、国际交流等活动,开发甘肃中华文明的动态标识和衍生品,提升公众的文化在场感和体验感,如丝路文化节、敦煌国际论坛、花儿会、长城文化节等等。(4)数字标识:依托线上互动平台、虚拟展览、数字博物馆等数字人文新技术,构建数字化标识体系,推进甘肃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传播,如“数字敦煌”App、虚拟飞天体验、线上丝路地图等等。

四是深化数字赋能与创新开拓传播路径。在数字时代,深化数字赋能、创新传播的载体和范式是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一是努力争取在甘肃建设国家文化数字平台,整合考古数据、古籍文献、非遗资源,构建全链条体系化数字基底,推动制定标识数字化标准,打造云端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等新型传播载体;二是依托“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等拓展国际传播路径,在甘肃建设中华文明数字资源全球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展览,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大力支持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开设“甘肃中华文明”专题频道,增强甘肃的文明叙事能力,讲好甘肃特色的中国故事,打造甘肃“中华文明典范”的国际品牌。

五是深化文旅融合与社会参与,促进共建共享的文化认同。文旅融合是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有效实践途径。甘肃应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标识+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将中华文明标识融入文旅产业发展,让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符号动起来、活起来并且相互联通起来,赋予甘肃地域文化标识以新时代的生命力。

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需要大力激发社会活力与合力,培育文化创新生态。因此,甘肃需要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政策,推动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文明标识创新转化,形成政府主导、校地协同、社会参与、公众共享的协同机制;大力支持学界设立专门研究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内在联系的学术研究,为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同时以此为依托建立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加强考古、传播、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培育,加快推进产学研的系统化结合。

六是强化法治引领与统筹协调,加强标识体系建设的制度化保障。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必须建立高度的中华文化自信,具备国际视野和法律保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强化法治引领,筑牢文化主权根基。一要加快中华文明标识保护专项立法进程,明确文明标识的法律地位、保护原则及跨国传播规则,提供文化主权维护的法理依据;二要加强国际法律协同,完善文化遗产跨国保护机制,推动建立文明标识跨境争议的解决机制。

甘肃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以制度保障完善协同机制,这就又回到完善顶层设计的问题上来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可以推动和加强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首先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理论建设、考古研究、文化阐释、国际传播等重点工程,破解部门条块分割与地区同质化重复建设等问题;其次是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深化考古及其文化价值阐释等学术支持力度,强化甘肃考古等学术文化成果的中华文明阐释力;再次是加强跨学科协作,深化甘肃文化史和理论研究,支持跨学科项目研究和平台建设,推动考古发现与文献研究、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如此,则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的甘肃路径方向明确、切实可行,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走向世界作出独具甘肃特征的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