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迭代提速,红果如何做好“服务者”角色?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的成立,或许标志着短剧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带动超64万就业岗位……透过这些行业数据,可以看出短剧行业市场潜力正在不断释放,呈现出爆款频出、造星加速、IP价值凸显、行业规范化等发展特征。
10月16日,“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成立,这一重磅新闻迅速引起了短剧行业的关注。据悉,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将面向编剧、演员、制作方等全链条从业者,提供分层、分类的创作支持。具体如帮助新人快速入行和成熟创作者能力升级,以及为出品方拓展拓展优质创作者资源库,推动人、项目、资源精准对接等。
据悉,各类短剧从业者都可入驻平台,参与短剧生产与分账。平台将提供从剧本生产到短剧上线到收益结算全流程覆盖的服务,并持续发布扶持政策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
此前红果发布的剧本合作政策和演员合作政策,已经在业内引领过一轮新风潮。这两项政策通过分账策略倾斜优秀作品,以及引入演员分账激励、新人培训扶持、帮助行业伙伴精准匹配项目等服务升级,引发行业内不少编剧工作室、演员和传统经纪公司的积极响应。而此次“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的成立,或许标志着短剧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1
凝聚行业共识
共推短剧“多元提质”新浪潮
2025年,短剧内容的一大风向是品质的整体进阶。首先是精品化制作升级,从拍摄硬件到剧情节奏深度,再到演员制作团队都有升级迭代趋势,大众对短剧制作的许多刻板印象已经需要更新。
比如近期17天破30亿观看量的爆款《盛夏芬德拉》,在剧作上就摆脱了过去刻意追求快节奏冲突的模式,将大量篇幅用于细节的情绪烘托和人物塑造,形成了一种舒缓治愈的清新叙事节奏。
此外,专业化影视摄制团队在头部短剧中已成为标配,长剧演员转型短剧更不算新鲜事件。柯淳、李沐宸、李柯等短剧明星系列化作品热度居高不下,短剧自身的强大造星能力初见端倪。
而另一方面,短剧整体内容题材的多元化、正向化趋势也十分明显。“霸总”与“逆袭”的单一格局已经被打破,多元题材、短剧+模式正在全面涌现。
“短剧值得将所有爆款题材再做一遍”的业内论断在当下已有雏形,近期的短剧爆款堪称百花齐放,既有《好一个乖乖女》《她靠修仙在现代风生水起》《弑神》等现实情感、悬疑民俗、奇幻脑洞等新型题材逐渐获得市场认可,也有非遗题材精品短剧《墨韵新生》等一批文化价值显著的新作收获观众青睐。
短剧内容的“多元提质”趋势,恰恰印证了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的战略前瞻性。从前段时间发布的编剧、演员合作计划来看,平台资源已明显向“优质内容”倾斜:
如剧本合作政策中就调整了保底和分成比例,被评为S++的剧本不仅保底更高,分成比例更是拉高到了40%,这一举措打破以往相对平均化的分配模式,拉大了优秀佳作与粗糙流水线作品之间的收入差距,能够让优秀创作者得到更丰厚的收益。
9月份发布的“演员合作计划”创新引入分账机制,平台将基于演员的产能和作品质量制定保底或者分账激励方案,分账周期覆盖作品全生命周期。加入分账激励意味着演员收入与作品表现直接绑定,促使演员不仅关注表演,也更关注作品最终的口碑与播出效果,形成“售后意识”。
平台通过分账策略将资源真金白银倾斜于优质作品,让流量不再是唯一参考维度。长期来看,这将是推动创作者提升品质产出、激励短剧整体文化价值和行业声誉提升的有力路径之一。
同时,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也注重通过线下活动来不断凝聚行业共识。今年以来,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已经举办了多场沙龙对话、培训分享活动。在今年8月在杭州举办的编剧沙龙活动上,就涌现了大量坦诚、前瞻性极强的洞察——比如“不跟风,要造势,要做未来一两个月能流行的内容”,“现实主义的重要性提升”,“要注重作品基调的愉悦性”等。这些聚焦创作方法与行业趋势的讨论,促进了创作者之间的经验沉淀和知识共享,显然有助于更多优质内容的产出。
据悉,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还将于2025年11月25日-27日在山西太原举办首届“红果创作者大会”,拟邀短剧行业编剧、承制方、导演、演员等近千位行业代表参与本届大会,通过汇聚行业核心力量来共探短剧创作的未来图景。
2
做好“服务者”
也能推动短剧产业升级
短剧行业的用户需求与商业潜力有目共睹,但快速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产业痛点。许多编剧找不到好团队,演员寻不到好剧本;市面上的短剧项目流程标准不一,协作成本高,创作者精力分散于流程而非内容本身等。
这些痛点都直指一个事实:短剧行业发展至今仍存在不小的信息鸿沟,而项目流程的标准化也远未建立。短剧市场带动超64万就业岗位的宏观数据十分亮眼,但随着短剧市场越发火爆,这些痛点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也越发明显。
而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带来的核心影响,则是通过专业、完整的服务体系升级为整个短剧产业生态构建良性循环——以服务的质变升级来打造开放、多元、高质量的短剧行业生态,或许比直接引导行业如何做更有可行性。
在传统的影视行业习惯里,项目找演员和IP、演员和IP找项目基本都得靠人脉圈一层层问,而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核心服务之一,就是做产业的“联络人”与“匹配器”。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推动人、项目、资源的精准对接,本质上是建立起了一个公开、透明的“行业枢纽”,将原本分散的编剧、演员、制作方等环节高效连接,这已经在改变传统的项目对接模式。
而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所提供的IP选取、剧本选取、演员合作、生产管理、数据复盘、签约结算全流程服务覆盖,相当于为行业建立了一套"通用语言",这也从另一个意义上促进了短剧行业的生产流程标准化、工业化。既让短剧生产变得更加可预期、可管理,也让创作者能聚焦核心创意,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打磨作品。
对于内容迭代极为迅速的短剧行业来说,新人才作为“活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入行难”又是内容行业的惯常现象。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的应对之策,是提供人才所需"沃土",构建一套立体的扶持培养体系:
在编剧激励政策中,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设置了“工作室拉新激励”的活动,同时又设置了编剧工作室成长激励,鼓励工作室辅助编剧成长,激励剧本工作室去主动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对于个人编剧也提供了专项拉新激励。平台也提供了新人演员激励,鼓励更多演员加入短剧行业。
平台持续发布的扶持政策直接惠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新人群体,让机构敢于大胆启用、吸纳更多行业新锐,更安心地进行多元化的创作尝试,助力短剧行业吸引源源不断的“活水”。
从以上举措之中,不难看出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更希望做行业的服务者,而非主导者。其意图并非筑起高墙,而是铺设道路——通过构建一套透明、高效、开放的规则体系,将平台的能力和优势转化为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
从近几个月的行业反馈来看,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已经带动了可观的积极反应。大量短剧剧本工作室正积极招募潜力新人,个人编剧在红果踊跃投稿,也不乏头部短剧演员运营机构、传统经纪公司看到这一机遇后正在积极入局。
可见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以服务升级搭建行业生态的做法,正在推动短剧行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精品化内容爆发奠定基础,有助于释放短剧更多潜在的商业与文化价值。
在读娱看来,短剧行业的竞争维度已从流量争夺深化为生态服务能力的比拼。未来的健康短剧生态,大概率是“平台搭台、创作者唱戏”的共赢模式,而红果的服务升级,正推动一个正向繁荣、健康循环的短剧内容生态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