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千亩山楂迎丰收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深秋时节,位于秦州区牡丹镇的天水兴华荣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千亩山楂迎来丰收季。漫山遍野的山楂如染红的云霞,红彤彤的“大金星”山楂压弯枝头,阳光洒落间,串串果实宛如发光的“红宝石”,勾勒出一幅“果丰人欢”的喜人画卷。
田间地头,农户们挎着竹筐穿梭林间,熟练剪下成熟果实。“这几天趁天好得抓紧摘,中午都顾不上休息。”草川村村民缑丽丽一边加快手中动作,一边笑着说。为赶在天气变化前完成采收,基地每日组织百余名农户抢收,预计15天可完成全部采收。
千亩山楂丰产,源于科学精细的管理。作为秦州区重点打造的特色农业项目,该基地1000余亩“大金星”山楂从种植到管护全程有“秘诀”。基地成立以来,邀请农业技术专家驻点指导,围绕施肥时间、枝条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制定科学方案。“通过前期精细管理,今年山楂产量预计比去年增加10%-20%,品质也更好!”基地经理马彬指着满树果实介绍。
从“鲜果”到“精品”,延伸的产业链让山楂价值倍增。在基地加工车间,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清洗、分拣、切片、烘干等工序,经过一系列加工,新鲜的山楂果摇身变为包装精美的山楂片。“我们采取‘双轨销售’模式,精品鲜果经分拣后入冷库储存,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售;其余果实加工成山楂片供应药厂,销路稳定且效益可观。”马彬表示,深加工不仅减少了果实浪费,更让山楂附加值翻番。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实实在在惠及每一户村民。”牡丹镇镇长徐宁介绍,近年来,该镇坚持“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在培育特色产业上持续发力,不仅发展设施蔬菜800余亩,还投入2150万元建成产业集群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这些举措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又夯实了农业发展根基,让全镇特色产业从零散布局走向规模发展,形成了初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据悉,该山楂基地已构建起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一体化完整产业链。除核心作物山楂外,产业园同步培育美早、俄罗斯8号大樱桃,以及阳光玫瑰葡萄等优质果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市场认可度颇高。目前,公司已辐射带动周边7个行政村,为500余名农户提供产业园长期务工岗位,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漫山遍野的红色山楂,不仅红了牡丹镇的山头,更甜了百姓的日子。这沉甸甸的果实,既是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成果,更是秦州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的“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