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高台:“浅埋滴灌”织就沙漠绿网

2025-10-21 12:26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陈占伟

深秋时节,走进高台县黑泉镇胭脂堡滩风沙治理区,一条条滴灌带如大地经络,潜行于沙土之下,将涓涓水流精准送至每一株梭梭的根部。水珠沿滴头缓缓渗入地下约30厘米深的根系层——这看似简单的灌溉场景,实则是干旱区植树成活的关键所在。

“这里是高台县‘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区,全部采用浅埋滴灌技术。”站在沙丘上,高台县治沙站站长黄步青望着远方起伏的绿意,语气中充满自豪,“滴灌使每滴水单次在沙层中停留时间达6小时,是传统漫灌保湿时长的4倍。正是这种科学管护,让治沙成效显著提升。”

浅埋滴灌的优势不仅在于节水,它还能大幅提高梭梭成活率,持续均匀的供水推动根系深扎,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与生态韧性。

在荒漠戈壁种活一棵树不是易事。十年的坚持,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生态蜕变。“过去用水车拉水漫灌,水还没渗下去,就被晒干了。”高台县治沙站技术人员陈辉回忆道。如今,一张由“浅埋滴灌”技术与滴灌管网织成的“水网”,让肆虐的风沙逐渐收敛。

近年来,随着造林区域从绿洲内部逐步向外围荒漠推进,灌溉问题成为最大瓶颈。地下水位下降、夏季机井供水不足,导致造林成本与难度倍增。而“蓄水池+滴灌”技术的结合,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为绿洲外围造林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作为“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区域,高台县年均降水量仅10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绝大部分土地属于荒漠化类型,植被稀疏。经过多年试验,当地最终选择一年生梭梭作为固沙主力树种,并以“浅埋滴灌”技术作为配套支撑。滴灌带沿植株行间铺设,埋深3至5厘米,滴头间距控制在0.5至1.5米,确保水分能均匀渗透至每株苗木根部,犹如为沙地植入“毛细血管”,有效避开了地表高温的蒸发掠夺。

科技赋能治沙,生态成效日益显现。“十四五”以来,高台县累计完成营造林28.2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及围栏38.4万亩,工程固沙3.55万亩。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正借助密布的滴灌管网,缓缓织就一张无垠的沙漠绿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