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号”为何接连涌现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久前,中宣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广阔前景。一段时间以来,从“村BA”“村超”到“村晚”“村T”,一系列“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接连涌现,正是“文艺赋美乡村”的生动写照。
“村字号”为何接连涌现?乡村文化是从土地里孕育出的璀璨瑰宝,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乡土情思。越来越多村民在富足后向往充实的精神生活,人们渴望在乡村舞台上跳出对生活的热爱、唱出对家乡的自豪。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是“村字号”得以涌现的深厚土壤。
“村字号”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意义不止于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兼具古朴底蕴与时尚魅力,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资源。贵州“村T”时装秀让苗族百鸟衣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福建长乐游神民俗则让傩戏元素与街头文化焕发新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持续延伸着乡村文化的价值链条。
以乡村文化为基础,艺术IP的培育、文旅业态的创新,都可以成为“村字号”的下半篇文章,为乡村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江西婺源深挖徽派建筑文化,融合田园风光探索农文旅融合之路。文创主题餐厅、茶饮店等新业态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陕西西安蔡家坡村则搭建起乡创空间与艺术实践平台,吸引高校师生驻村创作,与村民携手共创,唤醒村民文化自觉,激发创作热情。
当乡村文化焕发新生,其“可参与、可收益、可传承”的特质逐渐构建起独特的乡土磁场。这股力量,不仅让曾向往远方的年轻人重归故里,也凭借诗意田园与人文风情吸引城市居民追寻“向往的生活”。在双向奔赴中,城市的资金、技术与人才等优质资源下沉,与乡村特色资源深度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资源开发同质化、专业运营人才短缺等难题急需破解。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的“大地流彩——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策划人”专题培训班开班,意在培养一批懂政策、精策划、善推广的乡土文化人才,就是有针对性的加强。此外,浙江等地推进“非遗工坊”培育计划,种种实践都在为破解人才瓶颈探路。
乡村文化既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记忆,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契合现代需求的文化基因。在“文艺赋美乡村”的时代脚步中,期待看到更多“村字号”,丰富城乡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