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文化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开机:导演田逸飞眼中的短剧未来

2025-10-22 18:58 来源: 短剧有门道 作者: 作者:柳五公子

IMG_256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开机仪式全组合影)

对西安来说,2025年的这个秋天,格外难熬。

号称60年一遇的超漫长雨水,已经断断续续下了两个月,依然没有停歇的意思。

非常难得的是,10月21日,老天相当给面子的来了个中场休息。

恰在这一天,导演田逸飞的最新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迎来了开机仪式。

为了这一刻,他与出品人万志明先生,以及背后的出品机构叶底藏花传媒,已经筹备了足足6个月。

这在短剧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IMG_257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主创团队合影)

短剧,本非什么了不起的形态,底层逻辑就是短平快,很多剧从筹备到开机,很可能不足一周时间,拿到剧本三天开机,开拍当天演员还没定的例子,在圈里,根本不算什么新闻。

而6个月的筹备期,已经完全可以跟标准院线电影相提并论,即便是刚入行的新手导演,也根本不需要这么久。

何况,田逸飞在影视圈,早已摸爬滚打了20年。

田逸飞的职业生涯始于传统电视剧,后来步入电影。

从胶片到数字,从单机拍摄到多机位,从45分钟长剧到3分钟短剧,从老一代演员可以把所有人的台词都背下来,到如今小鲜肉只能靠念1234活着。

从业20年,他完整见证并经历了,中国影视行业的每一个转折、每一个变化。

当然,无论好坏,这都是时代前进的必然。

IMG_258

(△ 短剧《我的情人是哥哥》导演 田逸飞)

在他看来,短剧的兴起,既是机遇,也是陷阱。

机遇在于,它让影视生产去中心化,创作者可以更快触达观众;陷阱则在于,“速度”与所谓的“爽点”,严重掩盖了“故事”的缺失。

“短剧最致命的问题,是节奏和内容的不平衡。”

田逸飞一边看着灯光师调试光源,一边对记者说。

“大家都在挖空心思想爆点、想反转、强刺激,每家公司都在追刷量,追标签,但真正能让观众停下来、记住角色、思考情感的作品少之又少,真正在意的人,却不多。”

他敲了敲手里的剧本,“这个戏,我磨了6个月,反复研究每一个桥段的设置和故事逻辑,设计了每一个镜头的拍摄计划,面试了大批的演员,甚至连群演都是精挑细选,就是不想让短剧,真的沦为快餐式体验。短剧一样可以很精致,有想法,一样可以承载情感、承载思考、承载人物的成长。”

从业二十年,田逸飞看过太多短剧从创意到上线的全过程,也目睹了不少创作者因为商业压力而放弃本该精致打磨的细节。

他表示,大部分短剧的制作模式,限于资本和行业惯性的影响,都只看速度,不重质量。如果为了杀青而拍戏,这不是产业升级,而是消耗人的创造力。

IMG_259

但观众已经越来越聪明,他们能分辨出‘演’与‘生活’的差距,也同样能看得出,你在讲故事的过程里,到底走没走心。

“所以,我们从筹备的第一天起,就决定回归影视作品里,最看重的‘光影里的真实’。”

《我的情人是哥哥》由叶底藏花(西安)文化传媒原创主导制作,在出品人万志明的强势推动下,联合东扩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与海南还是少年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导演田逸飞,是整个项目的总召集人和核心创作者。

田逸飞表示,为了这部戏,他在团队组建上,下了全部的力气。自己在圈里这20年积累下的人脉资源、朋友、供应链、社会关系等,这次全都用到了极致。

整个团队里,从执行导演到摄影,从灯光到服化,都是来自电影和长剧的资深“老炮儿”,虽然最近几年,大家一样也都拍了不少短剧作品,但在制作理念上,彼此对影像、节奏、表现手法乃至一个道具应用的理解,依然还是满满的电影级认知水准。

IMG_260

在田逸飞看来,短剧虽然成本和时间都非常有限,但这并不是就可以粗制滥造的理由。

“你的确无法做到院线电影的精致度,但起码依然可以真诚的去讲一个好故事,完整,清晰,动人,走心。这对一个影视作品来说,是最起码的底线,是对所有观众最基本的交代,这是态度问题,与钱无关。”

谈及短剧行业未来,田逸飞显得格外冷静。

他说,短剧不会消失,但必然会分化:一边是迎合算法和标签的速食作品,另一边,是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用心制作、深挖人物和情感的精品。

他甚至提出一个预测:“未来三年,平台会更加挑剔内容,观众的耐心会被进一步稀释,能留住人的短剧,会越来越少,也会越来越值钱。”

他回忆起早期拍摄的一部短剧,“那时候我们也想快,但慢工出细活的习惯还在。每一条线索,每一个镜头,都要有逻辑,都要能承载人物的选择。

而最后市场的反应也证明,观众对真正的好东西,是认得出的。”

这段经历,显然直接影响了他对《我的情人是哥哥》的定位。

出品人万志明对这部戏想得非常清楚:它不是迎合热点,也不追逐流量标签,而是在一个都市爱情剧的外壳下,用两代人的仇恨传递与宽恕,在人性的极致撕裂扭曲,在爱与恨的强大对撞下,认真解构现代社会里,人性中的虚伪与真诚、善良与丑陋,到底该如何平衡和取舍。

“其实这个故事,真正扩展开来,完全是个标准长剧或大电影的量,但短剧的节奏和时长问题,不允许那么多的铺垫,所以在最终剧本里,我们保留了精髓和主干,把更多的精力留给了影像表现和情绪氛围。”

IMG_261

万志明与田逸飞显然都不喜欢很多短剧里,那种毫无逻辑的狗血爽点做法。

“爽点是一种元素,不是目标,观众看的是故事、是表演、是情绪,而不是来看你打耳光和泼妇骂街的。我希望还是要用光影、人物和故事结构,让观众在那短短的两三分钟里,感受到完整的人性和冲突。让人物立得住、说得通,所有的情绪都是正确的时间做出的正确反应。”

田逸飞认为,短剧不是孤立的,它和平台、观众、资本、创作者互为生态。

过去两年,快餐短剧大行其道,但同时,吐槽的观众数量也在增加。

平台推动算法,观众被动刷剧,创作者被动迎合,结果是整个生态失衡。

他皱了皱眉,“作为导演,我希望能在这个失衡里,尝试找到一种平衡——在有限的预算和时间内,让创作和观众都不被忽略。”

田逸飞对短剧行业提出了他的几个观察与警示:

1.内容同质化严重:重复套路、标签化角色让观众麻木,创作者需要回归原创逻辑。

2.节奏被算法绑架:为了留存和播放量,短剧往往牺牲了情感完整性。

3.商业化压力巨大:短期资本回报要求创作者加速生产,长期文化价值被忽略。

4.精品短剧稀缺:未来市场会更加分化,质量高的作品将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的情人是哥哥》在筹备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些思考。

田逸飞感叹:“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短剧拍摄,而是我们用传统影视行业的视角,对短剧行业的一次实验。我们要问自己,如何在短时长内讲完整的人生片段,如何让观众即便只看2分钟,也能感受到情感的厚度和创作者对他们的尊重。”

这个行业,似乎已经很久,没人考虑过,尊重观众这件事了。

仅从这一点,田逸飞的这部《我的情人是哥哥》,还是值得期待一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