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岷县:文明实践浸润陇中

2025-10-22 18:58 来源: 定西日报

文明实践浸润陇中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富民 张 泽

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是时代所需,亦是群众所盼。

从“红色公交”上的红色故事宣讲到田间地头的农技培训课堂,从“流动照相馆”定格幸福笑脸到“德孝生日宴”的集体祝福,从“文明集市”的文化传承到“文明实践进灾区”的暖心服务……

如今的陇中大地,文明实践的热潮在城乡间涌动,文明新风在梁峁间温润和煦,向善向上的良好风貌为全市高质量追赶发展凝聚了思想共识、汇聚了实践力量。

  理论宣讲凝心铸魂

“我们给党唱山歌,党给人民幸福多……”岷县红色公交上,新时代宣讲师、岷县花儿协会会长杨狗娃一曲高亢的“花儿”赢得乘客阵阵掌声。

在他身后,是全市640余名像他一样的新时代宣讲师。他们用乡音土语,将公园长廊、农家院落、生产车间、田间地头变身为流动的理论政策大讲堂,讲国策民情、讲时代变迁,将党的理论与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传入百姓心间。

这一年,依托覆盖县乡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新时代宣讲师和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6300余场,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

  阵地触角全域延伸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在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农直播间里互动频繁,非遗工坊中巧手翻飞,心灵驿站内温馨私密,爱心书吧书香弥漫……

这里已不再是单一的活动场所,而是融合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成为全省推广的示范样板。

按照统筹、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工作思路,全市构建了7个中心、122个所、1988个站为骨架的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场馆等拓展延伸文明实践“神经末梢”。运用“文明实践云平台”,做实点、派、评“三单”模式,如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文明实践阵地成为激活基层活力、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载体。

  移风易俗培育新风

“以前村里红白事攀比成风,彩礼水涨船高,大家都被面子绑架,苦不堪言,我们党员干部理应带头破冰。”香泉镇青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贵说。大女儿结婚时,他直接将1.8万元彩礼当场退还,成为全村“零彩礼”典范。

移风易俗,既是文明实践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助力基层治理的“软实力”。这一年,全面推广“四类人员座谈会”“准丈母娘座谈会”等特色做法,巧妙引导民众观念转变,让“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余事不办”日益成为社会新时尚。

“一碗烩菜办丧事”典型做法入选中央宣传部文明实践局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准丈母娘座谈会”“文明实践孝善日”成功入选2025年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省级品牌库“品牌活动”和“创新机制”,定西文明实践名片越擦越亮,文明理念正从“入眼入耳”的视觉听觉逐步转化为“入脑入心”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

  主题实践活动温暖人心

10月6日上午,陇西县桦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120余名群众与市县文明实践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话家常,笑语盈盈、暖意融融。

“地震造成家里房子受损,党和政府第一时间帮我们进行修缮,现在志愿者又为我们准备了月饼和水果,这个中秋节过得特别有意义。”桦林村下湾社村民刘香蚀说。

甘肃陇西5.6级地震发生后,市文明实践办组织开展“文明实践进灾区 凝心聚力建家园”志愿服务363场,为6.22万人次受灾群众送去了爱心理发、卫生清扫、义务诊疗等“十大暖心服务”,抚慰群众心灵,助力家园建设。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孝善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等活动1.5万场次,累计服务群众13.5万人次,提升了文明实践的温度和品质。

同时,探索创新“1+6+N”活动模式,即1场市级示范活动、6场县区集中活动、N场所(站)普遍活动,组织开展“巳巳如意迎新春”“缘定今生·守望幸福”“情暖中秋·感恩奋进”等我们的节日主题文明实践活动1.4万余场次,服务群众85万余人次,形成了上下呼应、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

文明实践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接力。如今的定西,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以斑斓多姿的形态融入群众日常,从“文明实践”的理念播撒,到“实践文明”的落地生花,定西正以鲜活的实践答卷,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文明新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