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马沛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和保护的良性互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是简单的资源开发,而是对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激活生态价值、重塑产业格局、强化保障支撑,既能守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又能培育出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激活生态价值,构建可计量、可交易的经济机制。核心是通过机制创新,让生态价值“看得见、算得清、能交易”,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要加快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深化试点,将森林碳汇、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量化为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摸清区域生态资产“家底”。同时,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推广碳汇拍卖、河湖生态资产配置等模式,允许生态产品通过租赁、入股、抵押等形式进入资本循环。此外,需强化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化,建立“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长效机制,形成“保护—增值—受益”的良性闭环。
重塑产业格局,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蝶变”、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构建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要实施全链条绿色改造,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回收利用,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变绿”“变轻”;对新兴产业,要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绿色文旅等赛道,依托不同区域生态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避免产业同质化,让“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在消费端,要加强绿色消费引导,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与认证体系,以需求牵引供给侧变革,让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新风尚,形成“生产—消费—回收”的绿色经济闭环。
强化制度保障,常态长效推进协同发展。在空间治理上,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刚性约束,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生态空间不被侵占、发展空间布局合理,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划定“硬边界”。在政策协同上,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财政转移支付挂钩,让“生态好”与“发展好”同等成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在技术支撑上,聚焦生态修复、碳汇计量、清洁生产等关键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降低生态价值转化成本,为协同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一场关乎长远的系统性变革,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从机制创新激活生态价值,到产业转型培育绿色动能,再到制度保障筑牢协同根基,每一步都需立足全局、久久为功。始终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持续完善生态优势转化的路径与保障,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持久的绿色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