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类型片,也跟短剧取取经?
在中国拍电影,到底是图啥?
国庆后的冷清是意料之中,但看着《寻她》《旁观者》连着极限定档又超极限撤档,看着《下一个台风》经历着荒谬到匪夷所思的网暴。
尤其是,《寻她》这种,这边正办着首映那边就宣布撤档了……俩片子都是小众剧情片,但阵容可一点不弱,舒淇白客张本煜郎月婷,陈坤王砚辉刘敏涛,而舒淇又刚刚拿了釜山的最佳导演。
这些堆在一起,再看到两位很有潜力的新人导演,搁那假装坚强地写小作文,确实有种「到底图啥」的丧气。
其实站在电影自媒体角度,一直以来,最有流量的话题是啥,没别的,就是大骂特骂中国电影。
哪怕是一些相对客观的分析,类似五一档前那篇行业分析,只是因为标题「从五一档的惨淡预售聊起」,流量就有一个明显的大涨,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可能压根没看文章的发泄式留言。
说实话,这样的流量,真的没什么意义。
所以啊,平复一下心情,我们还是接着聊类型片吧。跟之前一样,就事论事,聊细节,聊执行,最后再争取,触及一点点本质(前两篇戳此回看,类型片1、类型片2)。
最近连着刷了不少短剧(微短剧?),做这事儿,就是想试着看看,咱们的商业类型片,到底能和人家短剧取点什么经?
1.
聊短剧之前,先聊个看起来没啥关系的事儿。
前几天罗永浩和著名编剧宋方金做了个挺长的对谈,俩人聊挺开心。而在聊到「哪吒2」时,宋老师接着透露了一下自己后续的工作计划,他的原话是——
「打造一部单片票房破两百亿的电影」。
两点比较有趣吧——
一是我的第一反应,电影圈好好好好久没看到这么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画大饼了,瞬间竟有几分穿越回过去好日子的恍惚;
二是,宋老师这番豪言,倒也确实没引起圈内或圈外的讨论和水花。

我聊这个的原因,并不针对宋老师个人。
当一个著名编剧,在节目上豪言壮志要做一个两百亿的电影项目。但仔细看,这位入行20多年的著名编剧,甚至都还没有过一部院线电影的履历。
而这反映的,就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那个致命问题——
我们有著名演员,我们有著名导演,我们也有著名摄影、美术、配乐、视效、剪辑等等等等,我们甚至都有著名老板。
我们唯独没有的,就是著名编剧。
一个都没有。
中国电影的编剧金字塔,没有塔尖儿。
是我们中国人就做不好编剧这工作?当然不是。
是真正一流的、牛逼的,能把编剧这工作做到顶尖的人,压根就不会进入你这一行。
钱少事多,还得不到尊重。
有人愿意干,才更难理解呢。
2.
反过来,短剧那边,别的不说,编剧就是实打实地挣到钱了。
9月底红果短剧对外发布的剧本分账报告,8月总分账,破了5000万。
也就是说,这一个月,参与了平台自制短剧项目的编剧们,个人或工作室,一起瓜分了5000多万人民币。其中工作室最高分了近1000万,个人最高分了超200万。
说句难听的,这已经比太多电影的总票房都要高了。
而与此同时,要么是电影这边,编剧常常在海报上查无此人,要么是长剧那边,大导和大编剧在吸着小编剧的血,剥夺着小编剧的署名。
活该人家短剧赚大钱。
这背后,无非是那个所有老板和打工人都明白的真理——
钱在哪里,人就在哪里,生产力就在哪里。
就这么简单。
3.
那位可能说了,你们中国电影也有过热钱滚滚,一个综艺大电影都能骗好几亿的好时候啊。
一切不过是风水轮流转。
这话没错,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短剧是真的以编剧中心制,或者说策划中心制来运行的。这一点和美剧其实有点像,导演只是高级打工仔,换谁拍都差不多,编剧和制作人才是真正的核心。
而且,虽然都是热钱滚滚(这不小米也开始做短剧了),但差别也真的很明显——
当年电影各种烂片都大卖,其实严格说不算是观众作为主体性的选择,电影人才是掌握主体性的那个;而短剧恰恰相反,观众从众多娱乐方式中选择短剧,这意味着,主体性始终牢牢掌握在观众手中。
所以,电影尤其是商业片,最该从短剧那学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四个字——
放下(咱那不值一提的)身段。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但考虑到国内的电影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大师轻匠人,再这么教下去,电影公司寻找新人,真就要另辟路径了。
没错,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电影首先是要活下去的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如今能以最高投资和规格拍作者电影的,大概也就只剩下诺兰和维伦纽瓦了,无数过去响当当的名字,如今都只能混迹网大。
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李安、王家卫、周星驰、姜文这些被学生和影迷仰慕的大师,过去这十年几乎都没什么作为。王家卫这种绝对任性的导演,《一代宗师》后甚至连再拍长片的机会都没了。
过去十年尚是如此,下一个十年呢?

4.
一百年前老百姓茶馆街头看各种曲艺听各种戏,后来看电影、看电视剧、听歌,到短视频和直播成为主流,其实也都没有十年。
就像那句电影台词,「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老百姓也总会用脚投票,找到并选择那个最契合自己的大众文艺形式。
电影曾经是那个大众文艺,如今虽然影响力还在,但必须承认——
电影和短剧的受众,几乎是没有重合的。
这里用到几乎,也只是因为,今年有一部150亿的「哪吒2」。而这种分裂,注定将电影市场推向冰火两重天的两极。
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商业类型片,都不再被观众认为是大众文艺,而成了小众娱乐?
以我狂补几天但依然少得可怜的短剧观看经验,简单说就是——
国产类型片,始终没能和观众站在一起,讲出观众最想讲的话,实现观众最朴素的愿望,满足观众最接地气的幻想。
而这些,短剧就是做到了。
5.
如果我们更具体地去看短剧的内容方向——
暴富、霸总、穿越、重生、权谋、宅斗、逆袭,等等等等,都是基于电影数十年的类型经验,选取其中最极致、最无需铺垫、瞬间起飞的精华,再辅以更下沉、更朴素的中式价值观包装。
如果说类型片还在追求一种中西结合的、兼顾娱乐和表达的最优解,短剧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属性有且仅有一种,是服务,是商品,百分百的商品。
这为它带来了两点,好吧其实是三点,类型片特别想要得到的能力——
一是持续的流水线生产力。
几天十几天拍一部,源源不断地供给市场。这是一个基础的底层动力,引出第二个能力。
二是某种程度上,短剧不需要爆款。
当商品持续不断地供给,就像大型连锁超市,就算你只想买瓶水,看到物品丰盈的货架,逛兴大发,最后总要买点有的没的。
短剧就是这个逻辑,品质?只要保证在一个平均的及格水准,就能够持续吸引观众进来多消费。有爆款当然好,没有,也不影响每日的流水。
三是短剧只为观众负责,而不为舆论负责。
相比电影被上上下下放大镜般检视,短剧可以说真的就是关起门来闷声发财。只要不触及审查的那个红线,它的一切内容创作都基于,且只基于观众的需求与反馈。
这里面,类型片最能借鉴的是什么呢?两点吧——
控成本,缩周期,提产量。
省钱、快拍、快上、多上。有赔有赚,循环起来。这点很清楚了,无需多言。第二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就是票价。
院线片学不来移动端的那些一元新人礼包、六元游戏皮肤之类的惯常手段,但降价这个事儿,是一定要做的。
有人说院线片就是一锤子买卖,看一次烂片下次就不来了。这话有道理,但电影在卖票这上面可做的文章,肯定不止降价这一点。
留给专业的人搞定吧。
6.
得承认,短剧的一些精髓,类型片的确是没法借鉴的。
比如严重雷同的内核。
既然是百分百的商品,短剧最在意的,就是效率和性价比。所以你看短剧几乎不拍喜剧,因为喜剧最难拍,也最挑演员。
同时,以我粗浅的观感,短剧拍任何类型,最后大多都落在两个关键词上——
权力和阶级。
我们的类型片,或多或少也在试图用好这两个情绪爽点,但没辙,电影就是有包袱、有标准的。你这边狠狠心脱到剩底裤还遮遮掩掩,那边短剧早就已经在满大街裸奔飙车了。
再比如拒绝一切复杂性的,简单粗暴的创作视角。
但凡看过一点短剧的,应该也懂这个简单指的是什么。不过我也在想,为什么大家常常吐槽电影脸谱化、纸片人、老套刻板,但到了短剧,这些似乎就都成了优点。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在我看来,也是类型片可以跟短剧借鉴的一个重要创作经验是——
惨、强、狠。
当短剧能够在内容上给观众以足够的刺激,脸谱化和刻板印象确实就从问题变成了优点。
简单说,短剧就是要让观众站在所谓的三高之上——
道德制高点、权力制高点、情绪制高点。
够惨,于是没有任何道德包袱;够强,带来权力或实力碾压的前提;够狠,这点应该是最关键的——
睚眦必报,绝不原谅,反击到底,构成了短剧大杀四方的强爽情绪价值来源。
类型片能学吗?
嗐,这些,本来就是短剧从你这学的啊。
7.
顺着以上,站在更高视角,我想再对咱们的类型片提两点建议——
一是内容方向上,或许,我们可以适当向后退一退。
很多电影人应该都有落后于时代的焦虑,有这焦虑不是坏事,但有时候,又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一些创作者会迫切想要创作强当下性的故事,比如网络和社交媒体会在其中占据相当的份量。
这个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我前面也说过,中国电影要赢回观众,一大关键就是要讲新故事。
但很多时候也得承认,我们的创作者还不具备驾驭当下的能力。所以对类型片,我更希望看到的,或者说成功率更高的方式还是——
用新的形式,讲老的故事。
二是类型片务必要放大电影工业的价值与存在感。
为什么短剧的弹幕经常出现「制作好棒」「演技好强」的称赞,而电影的差评则动不动就「制作好假」「演技好烂」。
就是因为,电影是视听的艺术,类型片故事角色可以俗套,视听必须达标,而短剧几乎对视听不做任何要求。
不同的预期,就会带来不同的标准。
视听,就是类型片的生命线。
8.
说起来,短剧,本质上和porn没什么区别。
极致的生理刺激,越刷越空虚,越空虚,越想继续刷下去。
还有一点很像的是——
短剧指向的,是抵触甚至回避人、情感与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就像porn看多了,也会让直男对女性和情感关系的认知,产生某种离大谱的扭曲与偏差。
有人可能会提到大火的《盛夏芬德拉》,我也看了。怎么说呢,这种尝试去短剧化的新短剧,放在现在的短国,的确是个新鲜的异类,但如果后续真都这么拍,那意思是——
短剧的未来,还是长剧?
如果短剧的未来是长剧,那,短剧还谈得上什么未来吗?
当然了,我不是短剧的受众,确实没那么了解,况且我压根也不关心它的未来。所以我只是单纯地希望——
审查和权力对它的影响,越小越好,越晚越好。
这年头儿,能让老百姓开心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啊。
9.
还是聊回观众。
类型片也好,短剧也罢,不管你拍的是哪个年代的故事,都是拍给当下观众看的。所以,能让观众看进去,继而代入进去,就是那个终极目标。
即,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我的一个感受是——
2025年的观众,尤其渴望被看到、被理解、被关心、被安慰。
短剧的流行,就在于它完美地服务于,基于这种情感需求而产生的想象。与之相比,我们的类型片,看起来常常将此需求,理解为更加窄化的两种具象——
燃(厉害了我的国)与丧(拜拜了我的前途),两种极端情绪的对撞。
我们当然可以甩一些锅给审查,但电影创作者,你们是否真的正视、熟悉,并理解、共情了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呢?
大大的问号。
10.
最后,电影和短剧,终究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存在。
有人说,如果电影明星都去拍短剧呢?用钱砸,不信你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哥们儿,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包括最近《毕正明的证明》提前网播,分账收益不错,一些人又开始说,上什么院线,以后都直接走网大算了。
这类业余言论,恰恰忽略了,院线电影天然就是有着其他所有大众娱乐不可比拟的影响力,这是它的根基所在。
所以,直接网播?你试试,它还会有现在这先院线、再网播的影响力吗?
不过,最后除了给电影挽挽尊,我还是想跟咱们电影人说——
各位愿意留下的,务必还是守住电影最后的那个底线。
对中国电影,一直觉得很遗憾的一点是,我们太容易丢弃原则,也太随便推倒重来了。
明面上,咱们也堂堂一百多年电影史,但实际上,太多次推倒重来,既让我们这个行业内部缺少足够的传承与规则,也让外部的观众跟你没建立起真正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观影习惯与深厚感情。
所以啊,咱们也就笑话笑话韩国,美国、日本、英法这些老牌电影强国,各类院线和观众都很成熟,也永远有轮番接力的扛票房的类型输出,超英不行了,还有动画片和恐怖片。
我总觉得,中国电影在市场化20多年后,又要来到某个关键节点了。
是继续丢弃原则,推倒重来,还是能够真的坚守住属于电影的那个底线,尝试在时间的长河中,建立自己的电影文化、创作传统和敬畏之心。
未来这两三年,可能就会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