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前三季度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亮眼答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10月23日,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5年前三季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通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重点任务推进及督察整改等情况。发布会现场,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扎实举措,勾勒出陇南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态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蓝天碧水净土成色足
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陇南生态环境质量多项指标位居全省上游。其中,优良天数比率达96.0%,位列全省第二;细颗粒物(PM2.5)浓度20.27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45微克/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三,所有空气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同样表现突出。全市12个国控、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1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7个乡镇“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白龙江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已通过省级评选并推荐至生态环境部。净土保卫战方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41个历史遗留废渣地块调查治理有序推进,296户生态敏感区移民搬迁审核完成,康县美丽乡村先行区建设已报送生态环境部复核。
四大攻坚发力,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核心目标,陇南从四方面推进重点任务。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上,印发《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计划》,完成市级创建材料汇编及两当县年度成效评估,康县、文县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金徽矿业申报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蓝天保卫战中,召开空气质量研判会压实县区责任,推进燃煤锅炉改造、散煤治理,常态化开展工地扬尘检查;碧水保卫战加快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站建设,推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回头看”;净土保卫战完成涉镉企业排查,强化危废规范化管理,1229家企业完成申报登记。
规划编制与资金争取同步发力。全市开展“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终期评估,启动“十五五”规划及美丽中国先行区、长江上游西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规划编制,预计12月底前完成报审稿;2025年已到位中央、省级资金1.63亿元,33个污染防治项目中23个进入省级储备库,总投资7.96亿元。
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环评审批高效推进,完成90个项目审批,62个项目以告知承诺制办理,核发排污许可证276家;执法监管依托“双随机、一公开”,抽取监管对象495家,整改问题106个,公开率100%;环境监测规范开展,对13座自动监测站、28家重点排污单位开展数据干扰排查,为环保工作提供“数字化”支撑。
督察整改“清零”攻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针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陇南坚持高位推动、精准整改。截至目前,第一、二轮中央督察反馈的45项问题、229件信访件全部整改销号;第三轮中央督察反馈的9项问题已销号2项,剩余7项按时序推进,88件群众举报件办结65件;省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超95%,《甘肃省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涉及的16项问题全部整改备案。
在规范涉企检查、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陇南推出“组合拳”: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成立4个工作专班;开展执法培训6轮次320余人,举办执法比武提升队伍能力;深化“互联网+执法”,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双随机检查结果全公开;落实正面清单,将41家企业纳入非现场监管,对3起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规范涉企信访办理,248件信访件受理率、办结率均为100%,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执法温度。
陇南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坚决打好“三大保卫战”,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狠抓项目建设与问题整改,以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