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服务上门 改造更新 检修完成 兰州市供热准备工作全面就绪

2025-10-25 10:26 来源: 兰州晚报

服务上门 改造更新 检修完成

我市供热准备工作全面就绪

开展供热设备日常检查

每日甘肃网10月25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气温逐渐降低,2025至2026年度采暖季即将来临。我市供热准备情况如何?10月24日,记者走访了市内多家供热企业并采访了相关职能部门。目前,兰州市各项供热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全市供热系统进入“临战”状态,全力保障市民温暖过冬。

1 设施检修全面完成 能源储备充足到位

今年以来,兰州市扎实推进供热设施检修和“冬病夏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0月24日,全市535座供热站点、786个换热站已全部完成锅炉检修、阀门更换、板换清洗等工作,累计检查维护管网1941公里,462个供热站点完成打压注水,其他站点正在注水打压。

在能源保障方面,昆仑燃气公司与上游供气企业签订天然气保障合同,三大电厂电煤储备量均可满足20天以上发电供热需求,为冬季供热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据介绍,上个采暖期结束后,兰州市住建局通过群众投诉、在线监测、服务指导等渠道,梳理出21项供热突出问题,建立整改台账,目前这些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2 新能源供热实现突破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在雁儿湾污水源热泵供热项目现场,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这个采用创新技术的供热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作为热源,采用污水源热泵离心机组提取5摄氏度到10摄氏度中水热量,经热交换后将满足供热标准的热水送出,规划供热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80万平方米。

约克(中国)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服务工程师吕红春介绍:“污水源热泵机组以污水厂出来的达到排放标准的中水为热源,通过双层压缩产生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热力管网供热。这项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在化工制药、市政公园等领域都有较多应用案例,稳定性良好,运行成本比传统供热方式降低近一半。”

除了雁儿湾项目,兰州市还建成或部分建成了东城清洁智慧热源项目(榆钢余热回收)、马滩地热供热项目、中铺子垃圾焚烧发电厂、西城清洁热源项目(兰石化余热回收)等4个新能源热源项目。这些项目共计增加新能源供热面积1250余万平方米,预计每年可减少天然气消耗1.29亿立方米,节约财政补贴约8600万元。

兰州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建民表示,目前集团公司总供热面积6771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供热面积5389万平方米,燃气锅炉供热面积1365万平方米,电锅炉供热面积17万平方米。新能源供热比重的不断提升,为构建“一城一网、一网多源、互联互通、互为备用”的城市供热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3 “访民问暖”深入社区 贴心服务保障民生

自10月15日以来,全市开展“访民问暖”行动共计走访供热站点534个,走访小区3402个、住户552505户,累计发现问题315个,解决问题305个。这项行动通过主动上门服务,及时了解并解决群众供热诉求,将问题化解在供热开始之前。

与此同时,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制作了10部供热法规常识科普宣传短片,重点宣传普及基本热费收取、供热设施责任划分、分户计量、分户改造、申请停暖、供用热合同、供热设施安全使用等关系热用户切身利益的法规常识,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用热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4 应急保障体系完善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供热突发事件,今年兰州市对《兰州市供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组织兰州热力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供热单位,围绕供热运行特点及季节性安全风险,开展包括管网泄漏、锅炉故障、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消防火灾等在内的各类应急演练10余次。

通过实战演练,有效验证了修订后预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强化了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提高了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目前,市、区供热管理部门以重点供热单位为依托,组建储备了54支共1009人的供热应急抢修队伍,所有人员设备均已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及时处置。

在城关高新区一号供热站,兰州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城关供热分公司负责人杨元洪告诉记者,该站原隶属于兰州高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今年6月通过社会锅炉房移交整合项目移交至兰州热力集团有限公司城关供热分公司管理。完成移交整合后,供热站进行了锅炉房内部系统和间供系统改造,并入热电联产管网,新建供热一级管网,站内新增安装多台板式换热器。

“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已经注水打压进行冷态运行,做到早注水、早试压,早发现问题、早排除隐患,计划于10月27日开始暖管升温,确保按时供热。”杨元洪说。

从热源保障到管网维护,从应急抢修到用户服务,兰州市已构建起全方位的供热保障体系。随着供暖季的临近,全市供热系统将全力以赴,确保今冬供热安全稳定运行,让广大市民温暖过冬。

记者 杨潇 文/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