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人才活水浇灌产业之花 ——定西协同创新基地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2025-10-27 09:02 来源: 定西日报

人才活水浇灌产业之花

——定西协同创新基地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璐 冯文奇

近日,走进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药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基地,推开种质资源库大门,一股夹杂着淡淡药香的凉意扑面而来。

农艺师韩雅茹戴着白手套,正小心翼翼地从冷藏柜中取出一份黄芪种子样本,对着灯光仔细检查颗粒饱满度。“自基地建成,我们就把‘守护中药材基因’当成核心任务。”她告诉记者。

目前,该药用植物种质库已收纳324种、6448份中药材种质。户外还配套建成500亩种质资源圃,让珍稀药用植物在此扎根生长,为中药材产业留存“源头活水”。

从种质库转到科研示范区,田垄间的标牌清晰划分出基础研究田、新品种示范田的边界,科研与实践的衔接在此一目了然。

韩雅茹蹲下身,拨开一株黄芪的叶片,向记者介绍起这里的创新探索:“我们和兰州大学胡芳弟教授团队合作,把航天搭载过的黄芪、红芪种子种在这里,重点观察它们在抗病性、生长周期、有效成分积累等方面的特性变化,希望能从中筛选出更优的品种,为后续提升药材品质、助力农户增收打下基础。”航天搭载技术为传统中药材育种提供了新方向,也为探索药材品质升级开辟了可能性。

离开陇西,沿着公路向渭源行进,车窗外的地形渐次变换,而产业创新的生机与活力却丝毫未减,一幅别样的产业图景正在渭源徐徐展开。

在甘肃鑫瑞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同创新基地,连片大棚在山间铺开。掀开其中一座大棚的保温膜,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菌棒整齐码放在钢架上,一朵朵粉木耳从菌棒中探出“脑袋”,模样鲜嫩可爱。

“我们针对渭源昼夜温差大、湿度变化快的气候特点,反复试验筛选,最终推广了8个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的优良菌种,从源头解决了木耳产量不稳定的问题。”该基地专家团队成员段林江举起刚采摘的木耳,笑着展示其厚实的质地,话语里满是攻克难题后的喜悦。

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基地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卖得好、产业链长”的更高目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走进基地的智慧出菇车间,墙上的显示屏实时跳动着温湿度数据,自动喷水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精准补水,科技感十足的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优化菌种,我们还帮基地搭建了标准化菌棒生产线。”段林江介绍道,“今年基地预计产出1200万棒菌包、700万斤木耳及菇类干货。”更关键的是,基地还牵头链接了省内外10多家企业,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链条,让“一产筑基、二产联动、三产赋能”的融合发展路径,真正变成了农户手中实实在在的增收账本。

从中药材的“科技育种”到食用菌的“智慧种植”,定西的协同创新始终围绕“土特产”做大文章。

视线转向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马铃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基地。大棚内,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韩儆仁俯身拨开绿叶,端详着即将采收的原原种,眼中难掩期待:“自2019年获批省级协同创新基地以来,我们就像装上‘科研加速器’,先后邀请10位省内外专家联合攻关。”

多年的厚积薄发,正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硬实力。

“我们累计收集保存720多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筛选出一批抗旱抗病的优质材料。同时,通过对杂交技术的研究,大幅度提高杂交成功率,使马铃薯杂交结实率提高到20%以上。”谈及成果,韩儆仁语气中充满自豪,他随手拿起一株苗,根系健壮、苗叶挺拔——正是科技赋能产业最生动的注脚。

“这些基地之所以能快速成长、见效,离不开人才与技术‘活水’的源源注入。”市科学技术协会四级主任科员吕文娟点出关键。近年来,全市科协系统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作为柔性引才的重要平台,借助高校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促成专家团队与企业、基地精准结对,展开深度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

截至目前,定西已建成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及协同创新基地,引入9个院士专家团队,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0人次,不仅制定了6项中药材栽培地方标准,更在马铃薯繁育等关键领域攻克20余项技术难题,持续推动区域科技实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实现“双提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