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甘肃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日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擘画,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把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汉表示,作为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省农科院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甘肃农业实际结合,紧扣“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全省农业“八大产业集群”和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在种业创新、智慧农业、节水农业等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高效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提升甘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全会提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省农业农村厅防返贫监测处处长郭亚洲表示,全会精神为常态化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是守住成果的第一道防线,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聚焦“精准”与“高效”,进一步织密监测网络——拓展“一键申报”功能覆盖范围,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快速响应,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干部少跑腿”。同时,持续充实帮扶政策“工具箱”,针对监测对象的致贫返贫风险,最大限度匹配产业帮扶、就业支持、兜底保障等政策,确保帮扶措施“精准滴灌”,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甘肃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懿笃表示,“十五五”时期,甘肃农垦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推动思维、机制、产业、科技“四更新”,以“一核五驱一牵引”为抓手,持续做强“甘味”品牌营销,探索“农业+文旅”“农业+康养”新业态,在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特色农业上主动担当,为甘肃建设农业强省注入农垦力量。
全会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分区分类推进乡村建设:通过实施“5155”示范行动、“八大工程、七大行动”,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自来水普及率超94%,建制村通硬化路、供电可靠率、行政村通互联网实现100%全覆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无死角,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按照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求,结合陇东、陇中、河西等‘五大区域’差异化发展需求,推动乡村从‘宜居’向‘宜业’‘和美’升级,让陇原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生动实践标杆。”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促进处副处长康凯说。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王亮国表示,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谋划全省“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紧密结合。针对甘肃干旱少水的省情水情,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景电灌区现代化改造、榆安大型灌区、讨赖峡中型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深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水权水价市场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以制度创新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同时,拓宽水利有效投资渠道,强化投资计划执行,把全会精神转化为解决群众“水需求”的务实举措,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筑牢水安全屏障。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省林草局一级巡视员高建玉表示,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聚焦重点区域,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强化科技治沙与产业融合。以更严举措守护祁连山生态安全,以更实行动巩固河西走廊防沙成果,让“三北”工程的绿色长城不断延伸。
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处长吴克勤表示,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部署上来,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高质量编制自然资源领域“十五五”规划,争取更多重大任务、改革举措、工程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二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为全省发展提供空间支撑;三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自然资源领域的扎实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力量。
(记者 马国顺 冯宝强 张燕茹 王思璇 徐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