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论坛激烈博弈,短剧现场高呼“千亿”
信息量爆炸,号召力惊人。
昨日,为期3天、包括26场论坛和配套活动的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落下帷幕。

经管经历过首届的洗礼,对大会的规模和行业关注度已有所预判,但亲历全程还是会被从业者的踊跃与不倦震撼。
在关于新大众文艺的“开放麦”上,对repo(反馈)文化的新鲜讨论在会场内外也引发repo现象;
在以“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为主题的沙龙上,编剧们振臂一呼的“确权”号召和大咖灼见的娓娓传授同台上演;
在“重温经典”论坛上,为电视剧写史入典默默耕耘的一群人站到了台前,剧集、微短剧等主题专业论坛,更是台上多方对话、台下人头攒动……
对于本次大会期间,与剧集相关的重点发言和配套活动,《影视独舌》近两日已做过密集报道。(相关阅读:「独舌在现场」)
今天再将剧集论坛、微短剧论坛以及剧本主题沙龙三场重点活动的精华进行梳理。信息“掐尖”,以飨读者。
长剧论坛:同题不同调
本次大会中的剧集论坛,无疑是最能体察行业参与者真实心态与想法的场合。
在主旨演讲中,平台有平台的语法,创作者有自己的关切,金融市场有自己的关注点,主管单位有相应的目标。
全程听完的感受便是同云不同雨、同题不同声。在国剧振兴的命题下,长剧产业链各方都把各自的诉求讲清楚了,每个人的话都让人频频点头,但将这些观点并置时,又让人感到难以统一。

全场在“长剧亟需赢回观众”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也认可要从讲好故事、精准满足观众需求出发,但若要全行业拧成一股绳,整个创作端也需要重新理解两个持续改变行业逻辑的概念:一是AI,二是IP生态布局。
腾讯视频表示要以用户价值深化与IP生态构建为核心引擎,驱动商业的良性增长;要以AI为桥梁,进一步深化AI的全链条能力的应用,用新质生产力表达新内容。
爱奇艺重点讲了主题乐园的布局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际上也涵盖了AI技术和IP的长线价值。
优酷也在以科技和人才方面加重投入,不断探索AI等新技术对提升影视生产效果的确定性,已经有部分作品40%的场景运用到了虚拟拍摄。
代表资本的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张雪晴更是直白表示,资本市场对影视行业最大的关注点就是AI和IP。前者指向的是内容生产的效率和确定性,后者则意味着一部剧集、一家公司的收入不再100%依赖于平台采购,而是来自多元的生态,从而也就具备了增长弹性,那么它在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也构成了上市公司和平台重视AI和IP的底层逻辑。
但一切畅想的前提是长剧要重新赢回观众,这一方面要仰仗已播爆款剧、待播大剧的创作者,另一方面要口碑剧的聚集地——精品短剧集的发挥。
但他们显然不会与资本逻辑共舞。
《我是刑警》编剧徐萌说:“这几年的爆款,很多都是来自主创团队的坚持,都是一次一次突破平台数据和经验的预判。当然,平台的数据支撑与指导有利于达成作品品质的均衡,而其中分寸的拿捏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伟大的长征》导演张永新现场分享的“8天拍一场遵义会议”的案例,恰恰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提升生产效率”的反向注解,是对慢工出细活理念的再肯定。

至于一次又一次在舆论场上为国剧赢得口碑的精品短剧集,伴山文化创始人、《新生》制片人郑林的回答是,“固定承制费”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在为产量而非为创意付费,是在为过程而非为效果买单”。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剧集论坛最大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凝聚共识,而是它呈现出了多条路径的博弈。过度倚重AI或IP或将消蚀创作生态;而“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也未必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在这种情况下,倾听、协调各方诉求,在赢回观众的同时还能让各方各得其所,才是论坛主题“聚势·破局”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微短剧的“千亿”时代,怎么干?
如果说,剧集论坛的核心共识是“长剧亟需赢回观众”,微短剧论坛上焦点议题可以总结为“如何让短剧体面地留住观众”。
在这个议题上,管理部门、平台和创作者各抒己见。
管理部门的法宝是政策扶持和引导。在场论坛上,管理部门的2个“片单”发布和1个倡议发布值得注意。
2个“片单”发布,一个是“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的发布,共21部作品脱颖而出,覆盖法院、检察、公安、国安等多个题材领域;一个是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40部入围精品短剧推介。
这两张片单,都可以视为管理部门以推荐代引导的重要动作。

1个倡议是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微短剧工委会,联合22家微短剧播出、制作机构发起的《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
倡议明确强调“个人从业者不得向合作方提出不开票、不缴税的违规要求,不得以税后片酬、税后分成作为合作的前提。”同时还鼓励“微短剧播出平台、制作机构等构建体系化纳税合规能力,抵制恶性竞争。”
今年以来,微短剧行业因演员“明星化”、单剧营收猛增,导致了频繁的内部利益争端和局部的竞争无序。此倡议的提出有望以行业自治之法,改善此乱象。

包括红果、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点众、快手在内的播出平台,则展示了各自在散滥治理和精品化的成绩。
其中,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发言中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根据红果的最新调研,整个行业今年正加速向千亿级市场规模迈进。发展迅速的话,今年内可能就接近千亿门槛。
这意味着,相较2024年的500亿产值规模,微短剧在短短一年之间又翻了一番。

如此便很好理解,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在现场发布腾讯视频竖屏短剧剧本合作开放平台上线的消息。在腾讯视频丰厚的保底稿酬和多元奖励下,单个剧本最高可以获得22万元的奖励。
这也是目前为止,腾讯视频在竖屏微短剧赛道上较大的一次激励动作。
创作者则在主题圆桌上,对破解同质化和“情绪价值”误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作为从长剧跨界精品微短剧的代表,给出了他认为的从情绪表达到情感共鸣的方法。
“要让观众在深层情感共鸣中看到自己、理解自己、感动自己。想让观众看到自己,故事、情节、内容要真实到扎心。想让观众在作品中理解自己,就要在细节上有共情。想让观众感动,创作者首先要感动自己。”

与此对应,关于观众有无情感共鸣,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还给出了一个“后置”的验证方法:
“以红果平台为例,凡是情感叙事做得好的作品评论都会很多。用户点赞、收藏的成本很低,动一下手指就行,但评论对他是成本很高的事情。取得很强的价值驱动才会做这个事情。”
剧本中心制如何落地?
在“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剧集沙龙上,行业嘉宾围绕好剧本创作形成共识:
需以人民为中心、扎根时代与现实;推动转向剧本中心制,保障编剧权益;技术为内容服务,助力创作与传播;IP改编在保留原著核心的基础上,视听适配影视化;贴合观众需求,善用数据不唯流量;挖掘历史等题材,活化文化基因。
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从创作实践出发,探讨现实主义创作揭示文化成因与人物心灵真实的路径及经典叙事突破方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马骏以“十个微短句”涵盖长剧创作中人物、切口、情境等核心要点;
稻草熊娱乐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小枫分享从历史、革命、民族维度为内容寻根的实践;
编剧高璇呼吁落实剧本中心制,为编剧争取定稿权、阐释权、剪辑审查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结合CVB数据,分析融合传播下好剧本的创作逻辑;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结合案例谈现实题材差异化创作与观众共鸣。

圆桌对话则聚焦“IP改编与剧本创新”,其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编剧卢敏与编剧王贺的分享具有代表性。
卢敏围绕《沉默的荣耀》的创作,指出吴石的人物定位需跳出“怀才不遇”的误区,立足“哀民生之多艰”的传统情怀,强调其坚守“天下为公”的精神底色。
她提到,于和伟贡献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台词成了经典,以及,创作中需先做好人物小传,让情节与人物性格契合。
未来,她计划创作苏东坡相关作品,以热爱为驱动,慢工出细活。
王贺则分享了《生万物》的改编心得,强调核心是保留“人和土地的深情”这一文学之魂。
改编时,要先夯实人物小传,再跳出原著重构影视化叙事,重点设计大脚与绣绣的“先婚后爱”情感线——从大脚见绣绣必笑的细节,到炭火盆触发的下意识相拥,再到大脚受伤后绣绣流露心疼实现双向奔赴,细腻的情感递进让现代观众共情。

她意外发现,剧中四季耕种、节气民俗等内容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甚至引发“想回家种地”的讨论,未来她希望在长剧创作中尝试结构性叙事创新,探索故事表达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