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玉门:让医疗资源“流”到百姓家门口

2025-11-13 16:16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韩璇

近年来,玉门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推动资源下沉强基层、人才集聚提能力、服务升级优体验、数字赋能破壁垒等系列创新举措,积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如今,“大病不出县、小病在基层”在玉门正逐步成为现实,群众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为全省深化医共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玉门经验”。

资源下沉,激活基层诊疗新动能

“以前看个病得往市里跑,现在镇上的医院就能看,报销比例更高,照顾家人也方便。”玉门市花海镇居民裴铁山的切身感受,是医共体改革成效的生动缩影。

作为改革龙头,玉门市总医院创新构建“1+3+16+52”一体化架构: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动3家市直医疗机构、16家基层医疗机构和52家村卫生室,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下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直达乡村一线。

为夯实基层服务根基,玉门市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组建30支专家服务团队开展巡回诊疗,选派16名中级以上医师和8名检验人员驻点帮扶基层分院,确保每个基层分院都有一名县级医院医生常年坐诊。此举帮助基层分院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与新技术42项,基层诊疗人次占比较改革前提升24.7%,累计服务群众7.8万余人次。

数据见证变化:目前玉门市基层医疗机构可开展首诊病种60种以上,基层诊疗人次占比达63.74%,较改革前提升24.7个百分点,实现了从“能接诊”到“接得住、治得好”的系统性提升。

人才强医,全链条培育筑牢支撑

医疗质量的提升,核心在人才。玉门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卫策略,构建“引育用”全链条工作机制,为医共体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引才”方面,实施“玉医英才”提升行动,通过和省内外知名医院深度协作,柔性引进知名专家24名、专家团队1个,缓解了高精尖人才短缺问题。聚焦实际需求,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校园招聘、签约农村免费医学定向生等方式,2024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48名,近两年招聘大学生村医15名。

在“育才”方面,强化存量人才培养,建成综合实训、中医适宜技术、公共卫生三大实训基地,分批次培训内儿、影像、适宜技术人员109人;每年选派不少于60名业务骨干赴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引进新技术、新项目55项,其中32项已在临床成熟应用。

在“用才”方面,建立“市—乡—村”三级人才下沉机制,出台《医疗资源“四下沉”工作方案》,组建县级专家团队,每周开展不少于1天的巡回诊疗;向16家基层机构各选派1名中级以上医师开展不少于6个月的驻点帮扶,为8家乡镇卫生院各选派1名检验专业人员开展不少于1年的技术支援。

服务再造,便捷就医体验全面升级

“以前看病要来回跑好几个窗口,现在一个中心全办妥,省时又省心。”走进300平方米的玉门市医共体患者服务中心,功能明晰的服务窗口、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服务升级的核心载体,该中心整合导诊陪诊、会诊协调、双向转诊、医保咨询、便民服务、投诉调处等多项职能,提供“一窗受理、后台分办、限时办结”的集成服务。自运行以来,累计邀请省、市级专家实施高难度手术27台,开展远程会诊8例,为310名患者提供双向转诊服务,一站式办理病历复印、医学证明签发等便民业务1260人次。

医保政策的精准引导也让群众就医更加实惠。玉门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实行双向转诊“只计一次起付线”政策;通过统一药品耗材目录、带量采购一体化管理,药价平均降幅超50%。此外,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一次检查、全域互认”,15分钟内反馈报告,累计互认1.5万人次,为患者节省费用13.18万元;“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累计惠及1.82万人次,减免诊查费节省挂号费用16.05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始终锚定在‘强基层、惠民生’这一根本宗旨上。通过系统性重塑与创新性整合,我们有效实现了医疗负担做‘减法’、服务效率与诊疗能力做‘加法’。”玉门市总医院副院长张智荣表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