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科技织绿网 沙海变金川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陈占伟
初冬的高台,黑河两岸风起沙扬,却被无边的梭梭林与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稳稳锁住。这片曾被风沙反复撕扯的土地,如今正凭借“三北”工程的东风,在河西走廊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书写着“退沙还绿”的生态奇迹与“绿富同兴”的民生篇章。
年均降水量仅10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高台县大部分区域属于典型的荒漠化地带,“沙戈荒”治理长期受困于水资源短缺与技术瓶颈。
如今,科技正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
在黑泉镇胭脂堡滩风沙治理区,一条条浅埋滴灌带如暗色血脉深入沙土,将每一滴水精准输送至梭梭根部30厘米深处。“这套系统能让水分在沙层停留6小时,是传统漫灌保湿时间的4倍。”高台县治沙站高级工程师黄步青站在连片梭梭林前,言语间充满自豪,“滴灌不只是节水,更让梭梭成活率大幅提升,根系深扎后抗旱韧性显著增强。这正是干旱区‘种活树、保住绿’的命脉所在。”
向西至西沙窝风沙口,治沙现场已不见往日“人海战术”的景象。无人机凌空吊运稻草,沙障机同步铺设草方格,人类与机械高效协同,让沙漠“锁边”效率倍增。
“十四五”期间,高台县累计完成营造林15.1万亩,固沙压沙4.3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9.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4.3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24.17%以上。生态持续向好的同时,“绿色经济”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甘肃共裕高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早酥梨经过深加工,变成热销市场的果汁饮品;高台县三桥湾林场的梭梭林下,肉苁蓉产业鼓起了农户腰包;312国道沿线,葡萄园里缀满沉甸甸的果实。高台县围绕交通干线与荒漠治理区,引导专业合作组织、造林大户发展经济林,目前已栽植葡萄、优质梨等9.73万亩,年实现经济效益2.1亿元。
从“浅埋滴灌”织就的生态绿网,到“生态+产业”催生的富民链条,高台县以“三北”工程为抓手,让“沙海绿洲”既锁住了流沙、涵养了生态,又端稳了群众的“生态碗”。在这片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土地上,科技正与自然携手,共同描绘着一幅沙退绿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