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秸秆“变废为宝”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庄俊康
“以前咱们农民最头疼的就是秸秆问题,烧了污染空气,堆着又影响耕种。现在可好了,有了专业的回收利用渠道,还能卖钱。”西和县兴隆镇下川村的村民牟刚强一边忙着把秸秆装车,一边笑着说道。
这一变化,源于西和县大力推进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近年来,西和县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径,将秸秆从农业废弃物转变为宝贵的资源,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项目落地,开启秸秆利用新篇章
今年,西和县被确定为甘肃省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之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项目由西和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西和县成舟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和县增辉秦川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和县毕强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和县亿牛满棚养殖家庭农场等4家单位具体实施,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在兴隆镇下川村,西和县成舟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项目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新建的青(黄)贮场宽敞明亮,秸秆饲料化加工车间里,崭新的自动计量包装机、揉丝机等设备整齐排列。合作社负责人陈小舟介绍:“以前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现在有了这个项目,我们有信心把秸秆变成宝贝。”据了解,该合作社通过项目建设,新增农作物秸秆加工能力0.8万吨,收储运能力0.5万吨。
同样,在石堡镇刘庄村的西和县增辉秦川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新建的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在调试刚购置的自动计量包装机组和TMR搅拌机。合作社负责人曾辉表示:“这些设备将提高秸秆的加工效率,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能为我们的养殖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
饲料化利用,推动畜牧产业升级
西和县始终坚持“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发展思路,此次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苏合镇明星村的西和县毕强养殖专业合作社,秸秆被加工成优质饲料,用于牛羊养殖。走进养殖场,膘肥体壮的牛羊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秸秆饲料。合作社负责人王毕强介绍:“以前我们购买饲料成本较高,现在利用本地秸秆加工饲料,成本大幅降低,而且饲料质量也有保障。”通过项目建设,合作社新增农作物秸秆加工能力0.8万吨,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
姜席镇下胡村的西和县亿牛满棚养殖家庭农场也尝到了秸秆饲料化的“甜头”。农场负责人说:“秸秆加工的饲料牛羊爱吃长膘快。我们以合理价格收购农户秸秆,既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又帮大家增加了收入。”
完善收储运体系,保障秸秆利用畅通
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体系至关重要。西和县在项目实施中注重完善收储运体系,确保秸秆能够及时、高效地收集、运输和储存。
在各个项目实施点,都配备了先进的收储运设备。履带式秸秆收获机、轮式秸秆收割机在田野里穿梭,将秸秆快速收集起来;地磅准确称重,保障交易公平;拖拉机、柴油运输卡车等将秸秆运往储存库房。
曾辉介绍:“以前秸秆收储运缺乏规范,效率很低。现在有了完善的体系和设备,我们能够及时将周边的秸秆收集起来,为后续加工利用提供保障。”
据了解,通过项目建设,西和县新增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能力1.7万吨,收储运效率大幅提升。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三重效益”共赢
西和县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将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显著成果,为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经济效益看,项目建成后,预计优先收购全县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秸秆1.5万亩以上,实现每亩增收150元,年纯收入220万元以上,农作物种植户均纯收入500元以上,为农户提供了增收渠道。同时,购置秸秆饲料化加工设备,提升加工仓储能力,形成“农作物种植—秸秆收贮加工—养牛羊”模式,助力节本增效。
从生态效益看,通过农作物秸秆青黄贮微贮饲料化利用,提高秸秆利用率,可实现“变废为宝”,构建种养加农业循环链,防止秸秆焚烧、改善环境;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可改良土壤、增肥力、降低化肥依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效益看,项目的实施,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建立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正常年新增秸秆处理能力4.3万吨。在现有秸秆综合利用率89.11%的基础上可提高5个百分点,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可直接带动农户发展牛羊养殖,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肉食品、饲草料等相关产业发展。
西和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宋斌表示:“该项目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让秸秆成为‘增收增绿’的资源;未来将加大支持,引进技术设备、扩大企业和农户参与,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拓宽‘变废为宝’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