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300亩盐碱地稻浪飘香 本地优质大米即将端上百姓餐桌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通讯员 季桂珍 刘彦令
深秋时节,榆中县青城镇青香蒲高原水稻研究基地的300余亩稻田迎来丰收。大型收割机穿梭田间,饱满的稻粒不断入仓,标志着这片曾因盐碱化而“低产低效”的土地实现首次大规模高产,也让榆中人吃上本地优质大米的愿望成为现实。“这片地早年也种过水稻,但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加上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质量和产量一直上不去。”基地负责人、返乡青年张彤介绍,该区域土壤含盐量高,加上高原气候限制,本地优质大米供给长期是民生短板。
为破解这一难题,张彤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开展了盐碱地改良与优质水稻引种的“双线攻坚”。经过7年试验,团队创新推出“盐碱地改良+稻蟹共生”复合生态模式:通过挖渠排碱、增施有机肥、引黄河水中和盐分,改良土壤环境;同步引进耐盐碱、适配高原气候的优质水稻品种,配套机械化插秧技术,使育秧成功率从70%提升至85%。
“稻护蟹、蟹肥稻,全程不用化肥农药。”张彤表示,如今产出的大米米粒晶莹、口感软糯,完全达到了优质米标准。
改良后的良田实现了“双丰收”:水稻亩均增产近100斤,同步产出200斤优质河蟹,综合成本降低80%,亩均效益达1.5万元。每亩1300斤的有机大米产量,有效填补了本地优质大米供给缺口。
“我们会好好总结技术经验,逐步扩大规模,让更多盐碱地变成‘高产田’‘致富田’。”张彤说,“未来不仅要让榆中百姓常年吃上本地优质大米,还要把‘榆中稻’打造成特色品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