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板栗满山乡 产业富万家
康县:板栗满山乡 产业富万家
陇南日报通讯员 张盼盼
深秋时节,康县的山林褪去了栗苞的“刺猬装”,显露出丰收后的沉静。一颗颗饱满的板栗,串联起栗农的钱袋、企业的车间和广阔的市场,清晰地勾勒出康县立足“潜力在山、优势在林”所走出的富民路径,书写了一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金果”丰收 产量销量双攀升
“今年板栗收成不错,是个丰收年!”康县板栗产业协会会长杨满辉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康县板栗鲜果总产量预计较去年稳步提升,品质也优于往年。“这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推广的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我们的板栗个头更匀称,口感更香甜。”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栗农的脸上。在豆坝镇安何村,正在自家栗林里进行采收后管护的栗农李进成告诉笔者:“我总共卖了700斤左右的板栗。今年风调雨顺,加上技术员经常来指导,收成确实不错。现在根本不愁卖,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也稳定。光是板栗这一项,今年家里就能增收3000多元。山上的‘绿叶子’真的变成了‘红票子’。”
销售端同样传来捷报。在康县兴源土特产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对收购来的板栗进行分拣、打包,一派繁忙景象。总经理郑文山介绍道:“截至目前,我公司已收购板栗250多吨。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除了稳固甘肃市场外,在陕西西安、宝鸡、汉中,安徽芜湖、贵州贵阳、山西太原等地的销售量也明显增长。我们从农户、专业合作社收购过来,然后销售到外地,既解决了板栗销售的难题,又扩大了销售市场。”
据了解,目前全县已培育板栗专业合作社6家,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收购农户板栗,年收购量达6500余吨。
“潜力在山” 小特产做出大文章
从“靠山吃山”的原始索取,到“育山富民”的可持续发展,康县板栗产业的崛起之路,正是对“山林经济学”的深刻诠释。通过“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康县不仅做大了板栗产业规模,更做响了板栗产业品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按照全镇‘1131’产业发展的思路,抓实林区党建引领全镇产业发展,继续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效益化’的路子,野生天然板栗林已成为豆坝镇群众致富增收的‘掘金地’。”豆坝镇党委书记张旭东说,“通过推广板栗与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有机结合,既让群众挺直‘腰板子’,又鼓起了百姓‘钱袋子’。板栗树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和品牌建设。在康县兴源土特产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总经理郑文山指着新投产的生产线介绍,公司正致力于推动板栗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升级。“今年我们还尝试开发了即食板栗仁等产品,努力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康县板栗’品牌越来越响亮,已在安徽、贵州、山西等地出了名,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金果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悉,康县今年板栗销售额预计突破7100万元。
“优势在林” 绿富同兴绘新景
从单一种植到产销一体化,从提篮小卖到品牌营销,康县板栗产业的升级之路,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展望未来,豆坝镇党委书记张旭东信心满满:“豆坝镇将继续锚定‘林区党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以20000余亩野生板栗林为核心资源,在品种改良、产销对接、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推动板栗产业与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深度融合,让康县板栗这张‘绿色名片’擦得更亮,让山林释放出更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康县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重点在豆坝、碾坝、两河等十个适宜乡镇,规模化推广“板栗+林下经济”复合种植模式。借鉴板栗园下套种药材、培育食用菌等成功经验,实现了“树上板栗结果、林下作物增收”的立体效益,板栗亩产从原先的60公斤提升至100公斤以上,目前已建成示范管理种植基地1万亩,野生板栗示范管理覆盖率超30%。
秋风送爽,栗香四溢。康县的山林间,曾经默默无闻的板栗,正以其坚实的“内核”,铺就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