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理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2025-10-16 08:36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李晗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把青年视为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有生力量,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关系根本、极端重要的工作,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

  用党的科学理论引导青年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青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的科学理论是蕴含丰富哲学智慧、价值理念与实践方法的思想体系,为青年提升思想认识、筑牢精神根基、塑造健全人格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引。要用党的科学理论引导青年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帮助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在大风大浪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用党的科学理论引导青年树立远大志向、升华人生境界。理论武装的过程,也是理想信念确立的过程。要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自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要用党的科学理论赋能青年增长才干、适应时代。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基本要求。学习党的科学理论,重在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提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使青年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挑战,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用党的科学理论引导青年投身社会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与复杂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共同努力、奋斗奉献。用党的科学理论启迪青年智慧、鼓舞青年斗志、汇聚青年力量,进而激励广大青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新的担当和作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长期任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引导青年深刻理解其中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这离不开对党的科学理论的透彻解读。要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从而增强走中国自己道路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引导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无论是科技攻关的前沿、乡村振兴的一线、基层治理的实践,还是文化建设的领域,都需要青年勇挑重担、敢于创新。党的科学理论为青年提供了观察时代、把握机遇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有助于他们找准自身奋斗与国家需要的结合点,激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青年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通过科学理论武装,增强青年的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提高斗争本领,使他们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积极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构筑坚实的青春防线。

  推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走深走实

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必须精准把握青年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具体来说,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要突出内容精准供给。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展深度解读和精准阐释。要编写契合青年阅读习惯的理论读物,制作生动鲜活的新媒体产品,把深邃的思想讲清楚、把抽象的理论讲具体,切实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二要创新方式方法与载体。善于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平台,积极开拓网络新媒体传播阵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感染力的理论宣传品牌。推广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学习,广泛组织实践研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体验式活动,让青年在亲身参与中感悟真理力量、体会理论温度,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转变。

三要建强工作队伍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动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专家、优秀青年典型等走进青年群体开展宣讲交流。强化共青团组织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的职能作用,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

四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青年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鼓励青年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指导社会实践、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效动能,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篇章。

作者为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