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文化

短剧上星 品质进阶:解码“跃迁”大屏中的微短剧

2025-10-16 10:42 来源: 收视中国

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广电21条”)出台,其中包括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等各项举措的明确表述成为行业热议话题。微短剧电视播出效果如何?本文使用CSM全国测量仪数据对2025年1-9月上星频道微短剧全天播出与收视进行简要梳理与分析,为行业进一步聚焦电视大屏端微短剧优质内容创作与传播研究探索提供数据参考。

89部、38.9亿人次追更:播出体量与触达人次齐跃升

2025年1-9月,上星频道微短剧播出部数显著增长。CSM数据显示,播出总量达到89部,较2024年全年的34部增长162%,覆盖28个上星频道。其中,上海东方卫视播出18部,北京卫视播出17部,湖南卫视播出14部,江苏卫视为8部,安徽卫视、重庆卫视等频道播出量在5部及以下。89部微短剧累计播出时长达25863分钟,观众触达共计38.9亿人次,较2024年(9292分钟,11.1亿人次)均实现大幅提升。

观众月度规模方面,2025年1-9月上星频道微短剧月规模始终维持在8000万以上。中央台八套播出的投资过亿、具备电影级制作水准的微短剧《狮城山海》在5月播出期间,带动大屏微短剧观众月度规模一度突破2亿,创下市场阶段性峰值,揭示了高品质内容对大屏端用户的强大吸引力。

IMG_256

IMG_257

横屏+“她视角”+现实议题:撬动大屏流量的关键要素

自2023年末首部微短剧《风月变》登陆湖南卫视以来,各广电机构持续探索大屏端微短剧的播出形态与创新路径。2024年,浙江卫视与上海东方卫视相继试水竖屏微短剧,分别推出《南辕北辙的我们》与《我的归途有风》,其中,后者首次在播出中实时呈现网友互动弹幕,为大屏微短剧内容形态注入直播互联的新生态。

而伴随行业实践的不断深入,横屏模式因更贴合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成为了大屏端的主流。2025年1-9月数据显示,大屏播出的微短剧中均为横屏作品,反映出行业在内容形态与终端适配之间的理性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上星频道微短剧观众画像呈现出鲜明的“她视角”和“熟龄化”特征:女性占比超半数(51.5%),45岁以上观众更是高达64.2%,成为绝对收视主力。

在题材方面,上星频道热播微短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精品化突出的特征。除近代传奇、神怪玄幻等传统类型外,作品更聚焦于言情、都市生活等现实议题,引发广泛情感共鸣。例如,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夫妻的春节》以一位长期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中年女性视角,探讨夫妻关系与自我觉醒,女性观众占比达54%,35-60岁观众达45.0%;《午后玫瑰》则关注当代女性职场议题,引发大屏观众强烈共鸣,女性观众占比55.8%,35-60岁观众也超过四成。

现实题材之外,知名演员参演微短剧也带来了可观流量。《夫妻的春节》邀请《武林外传》中“无双”的扮演者倪虹洁出演,《午后玫瑰》则由《神雕侠侣》中“姑姑”的饰演者李若彤担纲。优秀演员的加入不仅提升了作品品质认可度,也有效激发观众期待,助力剧集在播出前即积累热度,为大屏传播奠定基础。

IMG_258

剧场化运营+短剧长播:锁定大屏观众的组合拳

2025年1-9月,上海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重庆卫视与四川卫视等频道积极推动微短剧剧场化运营,共播出50部作品,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上海东方卫视"品质东方·微剧场"以稳定排播为特色,每周一至周五固定时段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累计播出17部微短剧;湖南卫视"大芒剧场" 依托芒果TV资源,实现台网协同,每月上新1-2部平台出品新作;安徽卫视"海豚微剧场" 常态化展播优质微短剧,并积极探索品牌定制内容;重庆卫视"嗨!微剧场" 以自制内容为亮点,通过日播剧场的循环播出,融入重庆城市形象展示;江苏卫视"热荔微剧场" 与四川卫视"麻辣微剧场" 则聚焦假日场景,打造应节应时的观剧新体验。

IMG_259

《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广电21条”)中明确提出鼓励微短剧进入大屏播出,并支持开设微短剧剧场等。这些举措为深化媒体融合、优化大屏内容生态、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重要动能。

持续稳定、规律排播的剧场化运营,有利于培养并巩固大屏观众的收视习惯,同时也有助于频道在微短剧内容布局及用户黏性构建方面的提升。

CSM全国测量仪数据显示,2025年1-9月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微短剧中,湖南卫视“大芒剧场”9月1日推出的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收视率达0.71%,荣登榜首;上海东方卫视“品质东方·微剧场”同样表现突出,其播出剧目在大屏微短剧首播收视率TOP10中揽获七席。

IMG_260

“短剧长播”是各家广电机构探索微短剧适配大屏播出的又一举措,通过多集连播增加播出时长,而短剧剧情紧凑,充满冲突与反转的特点,更容易吸引观众驻足。江苏卫视《柒两人生》、广东卫视《开挂吧我系粤式厨神》、广西卫视《雁山有梦人未老》等均采用了全剧连播的方式,一天播完全部集数,让观众从开篇直通大结局,使其观剧体验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满足,而各自收看过上述微短剧的观众,其人均收视时长约60分钟左右,“长短融合”较好地锁住了观众视线。

IMG_261

从“选片”到“造片”:平台合作与短剧自制双轮驱动

除了从市场筛选优秀的微短剧进行播出,广电机构也逐渐转变身份,投入到微短剧的制作行列,从微短剧的播出方转为制作方、出品方。北京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了12部原创微短剧,如《震古烁今张衡地动仪的千年回响》《饺子未来》《微光长明》等,其内容涵盖科技与人文、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等,累计大屏观众触达超1300万人次。重庆卫视播出微短剧均由重庆卫视参与制作,其核心理念为“演绎重庆故事,凝聚重庆温度”,《烟火星辰民生季》从日常生活展现城市形象,《烟火星辰梦想季》聚焦当地消防员战士,《轨道上的烟火星辰》又以轨交串联城市温情与变迁,《红岩守护记》展现对红岩英烈荣光的坚定守护。广电机构内部自制微短剧的优势也体现在另一方面——内部人员参演,如北京台与重庆台近期播出的微短剧中均有台内记者、主持人等身影,对台内参演人员而言,这是一次深入接触了解微短剧的机会,为未来微短剧创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同时主持人熟悉的面貌也会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微短剧更显本土化与亲近感。

湖南广播电视台则依托芒果TV与风芒双平台参与了多部微短剧的制作,湖南卫视播出的微短剧如《龙行龘龘》《拜托了老爸》《来自远方的星星》等均由其出品,三部微短剧累计观众触达共计1.4亿人次,此外,广东卫视、广西卫视、河北卫视、四川卫视等多家广电机构也都有参与自制微短剧并在大屏播出。

IMG_262

与此同时,许多广电机构也与红果短剧等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精品短剧从“破圈”走向“长效”。如北京广播电视台与红果短剧等单位联合出品的运河非遗主题精品短剧《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与红果短剧共同出品的女性成长题材短剧《破晓》;浙江卫视携手红果短剧推出的抗战题材微短剧《燎原之重回1938》等,其中《燎原之重回1938》在浙江卫视播出共14集吸引了3800万人次。

AI赋能、剧综联动、红色IP破圈等:内容创新与发展新趋势

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持续推动微短剧创作计划,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行动和重点扶持,促进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广电机构微短剧内容创作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内容上,北京卫视接连上线两部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微短剧《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以不同形式展现运河地区非遗传承故事,大屏观众观看达4994.1万人次。技术上,浙江卫视推出首部AI科幻微短剧《玉琮传说》,科技赋能拓展微短剧边界,AI与文化的结合触达了1069.5万人次观看。形式上,东方卫视播出了首部剧综孵化微短剧《我是杜拉拉》,作为短剧综艺《开播!短剧季》重点孵化的衍生IP项目,吸引了5173.2万人次观看,成为“剧综结合”模式的一次成功落地;安徽卫视、广东卫视寻求与品牌合作,安徽卫视与新东方烹饪教育联合打造烹饪主题微短剧《最强人生系统》两轮首重播吸引了5094.5万人次观看,广东卫视与哈尔滨啤酒合作推出粤语微短剧《开挂吧我系粤式厨神》多轮重播触达1484.1万人次。

IMG_263

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微短剧也成为纪念抗战胜利、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多家广电机构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导和资源整合等能力,围绕这一主题精心创作并在大屏端推出多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微短剧作品。如,中央台十二套推出了以1941年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实施的"秋季大扫荡"为历史背景的微短剧《超级课本剧狼牙山1941》,河北卫视播出了以河北抗战史上的真实小英雄或者经典文学形象为原型的微短剧《自古英雄出少年》,两部微短剧55岁以上观众占七成左右。湖南卫视播出了以1942年冀中平原抗日军民反"五一大扫荡"为背景的微短剧《坐标》,该剧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15-44岁观众占比达51.9%。

IMG_264

结语:

“广电21条”中关于鼓励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支持开设微短剧剧场等各项具体举措,具有促进广电行业视听内容供给、加快广电内容形态革新,提升传播影响力的意义。随着商业平台、电视台平台双向赋能、内容拓展破圈、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的不断推进,微短剧作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一个抓手,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其作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新载体地位也将进一步巩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