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评论

《无尽之海》:以“无限流”破局,让文旅微短剧从“风景展示”跃向“想象重塑”

2025-10-16 10:42 来源: 深度文娱 作者: 作者:卜余

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文旅微短剧凭借轻量化叙事、强视觉冲击、高传播效率的特质,迅速成为地方文化推广与旅游资源宣传的“新标配”。然而,热闹背后是普遍的创作困局:多数作品陷入“风景堆砌优于剧情打磨”的误区,将景点沦为“移动背景板”,作品陷入同质化泥潭,既无生活温度,也无情感共鸣。

如何破解这种“文旅割裂”的困局?近期,由湖南卫视、芒果TV出品,江苏海州发展集团联合出品的文旅微短剧《无尽之海》或为突破这一创作桎梏提供了一个从叙事出发到情感落地的全新思路。它以“时间循环”的奇幻设定为叙事骨架,构建出“无限流剧情+在地化表达+现实议题勾连”的创新模式。这部作品不仅打破了“重风景展示、轻内容打磨”的传统逻辑,更以独特的叙事视角重塑了大众对连云港的文旅想象,为深陷同质化困局的文旅微短剧行业,提供了“从一部剧到一条路”的破局样本。

IMG_256

佛教 浮云花纹 分割线

形式破壁,以无限流叙事牢牢“锁住”观众

相亲对象还在热情地要为亦然拍照片,镜头里的她却站在墙边心里满是想逃离的尴尬;眨眼间,海风与喧嚣骤然消失,卧室外师兄“抓紧啊”的催促声混着奶奶“孩子们,粥好了”的唤声入耳。亦然起身,看着床头奶奶端来的海鲜粥、熟悉的相亲行程,强烈的违和感让她心头发紧。当时间第三次停在5月18日,亦然不得不接受“循环”的现实;直到第四次从熟悉的床上醒来,回溯记忆碎片后她发现,循环的关键,或许就藏在咖啡店里偶然遇见的人——程诺,以及他手中那台旧相机里。

IMG_258

IMG_259

《无尽之海》讲述了一段藏在“时间循环”里的温情故事:亦然和程诺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意外地一同“困”在了5月18日这一天。只要按下程诺那部旧相机的快门,时光便会重启,而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不仅一段跨越陌生与隔阂的“非典型爱恋”悄然萌芽,更意外牵扯出亦然奶奶沈月棠与程诺爷爷程远洋的陈年往事,那段藏在旧书信里的岁月遗憾,也随“循环”逐渐浮出水面。

IMG_260

摒弃传统线性叙事的平淡节奏,《无尽之海》最亮眼的创新,在于以“时间循环”为核心的奇幻设定,跳出了文旅微短剧“风景堆砌剧情”的刻板框架。它让“重复的一天”成为撬动情感与剧情的支点,以“循环解谜”为脉络推动故事层层递进:从最初对“为何被困”的手足无措,到发现长辈往事与循环的隐秘关联,再到笃定“解开长辈遗憾才能打破循环”的方向,步步紧逼的悬念如“钩子”般牵动观众好奇心。剧集开播当日话题#国产循环剧终于不是天崩开局了# 即登上微博热搜主榜28位、文娱榜19位,《无尽之海》的“治愈系无限流”既打破了传统无限流题材的紧张感,也成功勾起观众对故事与城市的双重期待。

IMG_261

更难得的是,这部剧的“循环”并非套路化场景复刻,而是主角“直面问题”的成长历程,剧中的每一次循环都藏着对自我困境与现实矛盾的主动突破。比如明确循环原因后,二人却对破解循环产生了分歧,亦然盼着尽快打破,程诺却想“逃避”明天;但到了第九次循环,他们开始携手尝试用“循环”避开奶奶住院的诱因;而在第十六次循环里,二人更是到朐山书院古籍馆查资料,主动探索循环关键,破解循环……

IMG_262

“直面问题”的内核不仅让剧情跳出了“单纯解谜”,多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厚度,更在细腻叙事中,将亦然对亲情的珍视、程诺对现实的逃避,以及两代人关于等待与遗憾的羁绊慢慢铺展。而“无限流”的形式也由此成为服务文旅的核心引擎,每一次循环的新发现、每处风景里的新线索,都引着观众随主角在连云港的烟火与景致中探寻真相。

佛教 浮云花纹 分割线

内容生根,让地方元素“长入”故事肌理

文旅微短剧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展示多少景点”,而是“让观众通过剧情爱上一座城”。《无尽之海》的文旅赋能,恰恰体现在将连云港的“风景”与“文化”“生活”深度绑定,通过剧情将地方元素无缝融入叙事,让静态的景致成为承载地方记忆与情感的“叙事主体”。

IMG_264

面对亦然与父亲沟通的抵触,程诺拉着她来到孔望山抹字碑前,对着被抹掉的印记轻声说“存在永远会留下记忆的印记”,这些碑刻就是记忆的见证。这番话让亦然明白自己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与理解。此刻,孔望山的抹字碑不再是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成为消除两代人隔阂的介质,古迹瞬间有了“唤醒理解”的生命感。

IMG_265

IMG_266

深知奶奶的病情无法改变,亦然与程诺选择在循环中把“弥补”装进陪伴里——他们陪着老人在塔塔农场的田埂上散步,也准备各种食物一起喂小动物,当三人自在地享受田园生活,时光仿佛都变得格外柔软,而那些“看得见风景的地方”就此变成了能触摸到亲情、感受到思念的情感空间,农场的每一处生机都成了治愈遗憾的温柔注脚。

IMG_267

还有夜间的山海胜境·女儿国沉浸式主题街区,这里既有海州古城古朴的飞檐翘角、挂着灯笼的青石板巷,又藏着现代灯光秀的灵动、文创小店的鲜活。当亦然与程诺走在街区上,讨论“循环的意义可以驻足享受哪些无法复制的瞬间”时,这片街区也不再只是“展现海州风貌”的场景,而成了承载海州“古今共生”文化特质的符号载体,让主角们对循环的思考,与地方的文化底蕴悄然共鸣。

IMG_268

IMG_269

正如有观众在社交平台的反馈所说:“看剧时总觉得自己跟着主角走了一遍连云港,不是‘看风景’,更像‘亲历了一段生活’。”这种“沉浸式”的风景体验,让大众对连云港的认知从“单一海滨符号”,延伸为“有烟火、有故事、有底蕴”的立体想象。

更进一步,《无尽之海》的文旅赋能还体现在“文化内核+景区场景”的双重渗透。一方面,作品将连云港特色文化具象化、生活化,如武馆少女亦然的“形意拳”背景,剧中特意设计了亦然儿时学武的回忆,展现“形意拳”刚柔并济的特质;文物数字修复师程诺的人设也不止于“职业设定”,无论是他对岩刻的敬畏,还是对其职业的价值认同,不仅让人物的形象立体丰满,更让观众感知到连云港非遗文化“活在当下”的生命力,进一步凸显出地方文化保护的现代视角。

IMG_270

另一方面,剧集也将连云港的一众景区自然融入剧情脉络:在月牙岛的花海里讨论循环的逻辑、置身朐山书院的古韵中寻找线索、带奶奶到桃花涧弥补遗憾……这种“文化+景区”的深度融合,让观众清晰感知到连云港的魅力不止于“山海风光”,更藏在非遗传承的温度、老街古巷的烟火、书院农场的生活气息里,重塑“山海之外,更有烟火”的地方认知。

IMG_271

IMG_272

佛教 浮云花纹 分割线

情感破圈,将现实议题“接通”共鸣深处

随着剧集的播出,越来越多观众不仅被剧中连云港的山海景致所吸引,更生出“遗憾能否弥补”的共鸣、“亲情如何珍惜”的思考。这也是《无尽之海》的又一成功创新,将“时间循环”的奇幻外壳与大众熟悉的现实议题深度咬合,让观众在共情剧情的同时,也成为观众直面自我情感的过程。

从通过多次循环化解亦然与父亲的隔阂,到亦然、程诺在循环的过程中,逐渐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剧情在探寻“循环”真相的同时,更以主角“从逃避现实到主动面对”的成长轨迹,映射出普通人突破自我困境的共同诉求,让观众在跟随角色经历“循环困境”时,既能共情“代际矛盾”“成长焦虑”等现实问题,又能通过角色的和解与成长,感受到连云港的人文温度。

IMG_274

而这种个人成长的叙事,某种程度上更与连云港的“城市精神”相呼应。主角们从“逃避现实”到“主动面对”的转变,与连云港人“敢闯敢试、直面风浪”的海洋精神高度契合。正如剧中奶奶生病时反复强调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是逃避还是面对。”

IMG_275

由此,“现实议题+地方特质”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了从“情感共鸣”到“文旅向往”的转化。当亦然与程诺在连云港的一处处风景中情感浓度逐渐加深时,观众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连岛的海”“古城的巷”“农场的田”与“治愈”“成长”“遗憾释怀”等积极情感绑定。而那些藏在风景里的情感共鸣,转化为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认同,最终慢慢发酵成“想亲自去感受”的向往。正如有观众留言:“看了剧之后,特别想去连云港的海边坐一坐,看看是不是真的像剧中那样,吹着海风就能平静下来;也想去女儿国沉浸式主题街区走一走,和NPC互动,感受海州古今交融的浪漫与鲜活。”

IMG_276

这种“想亲自去感受”的期待,正是文旅微短剧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再是“景点的堆砌展示”,而是“用故事赋予风景灵魂”,让观众通过剧情与地方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当风景从“机械点缀”升级为“情感坐标”,当地方魅力随角色成长深入人心,文旅微短剧便跳出了“看过即忘”的流量困局,真正实现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长效价值。

IMG_277

IMG_278

以无限流剧情筑牢故事吸引力,用在地化表达让地方特色自然渗透,借现实议题勾连观众情感共鸣,跳出了“文旅推广与内容创作割裂”的惯性思维的《无尽之海》最终让“重塑连云港文旅想象”的目标,不着痕迹地融入剧情肌理。而它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文旅微短剧创作的关键,是让观众透过故事看见风景的“灵魂”,透过风景感知地方的“温度”,从“被剧情打动”自然过渡到“对地方向往”。这,或许正是文旅微短剧摆脱“流量快餐”标签、从“数量狂欢”迈向“质量深耕”的核心路径。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