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与郑州的短剧之城“争夺战”!
相距400多公里的西安和郑州,经常被拿来对比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如今再度联系在一起,则换成了新“战场”——短剧。
这可是一个即将突破千亿的大市场,去年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4亿元,首次超过中国电影全年票房。这对两座以文旅著称的城市来说,吸引力无需多言。
一组被广泛提及的数据,2023年西安以包揽全国约60%的承制量跑赢郑州,位居全国第一,并拿下“短剧之都”的称号。
但郑州后劲很足,自去年开始抛出多项重磅利好政策,打响“竖店”品牌。
短剧产业之争,实则是城市基因的较量。在全国多座城市入局的短剧产业竞争中,西安与郑州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两座城市相似的短剧产业逻辑,交通便捷、成本洼地、文旅资源富集。
类似的基础条件造就了两大短剧承制基地,但在短剧朝着原创性和精品化方向发展的未来,谁又能拔得头筹?这关乎两座城市的产业创新能力。
其实,竞争的结果并非此次讨论的唯一焦点,更重要的是,它为众多“腰部城市”提供了一个范本,不必一味模仿“北上广深”产业路径,完全可以基于自身的独特基因,在新兴的产业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一、西安抢先一步
在高新区电子谷,有一栋色彩明亮的20层高楼,与周边写字楼看起来几乎无异,内部却别有洞天。
大楼第4层是奢华的男霸总卧室,年轻的男演员正在熟悉走位,摄影师反复调试镜头,门口放着两辆小推车,装满了器材,现场工作人员不过五六人。
这就是孚希AI影视中心的日常,1-10楼是医院、学校、办公、酒吧等现代剧棚景,其他楼层分布着版权交易、影视教培、动画后期等延伸服务。这里运营的5个月内,每个月平均接待200个剧组。
这种“一站式”拍摄基地,在西安并不鲜见。譬如,陕文投投资2.6亿元打造的西部国际微短剧基地正在建设中,还有已经投入运营的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十里沣河影视基地、星光映美短剧拍摄基地等综合性影视基地。
撑起如此庞大的影视基地,背后是西安600多家短剧公司的运作,在作品承制数量与爆款产出量方面均位居全国首位。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每100部微短剧就有60部诞生于西安,从而被称为“短剧之都”。
但话说回来,要论资金、体量、规模、技术,北京、广东、浙江等城市无疑更具优势,为什么西安的短剧制作能够如此火爆?
这与短剧的产业逻辑相关,与传统影视产业相比,短剧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这就意味其发展要满足“成本可控、人员密集”的需求。而一线城市人力成本与场地成本居高不下,难以适配短剧行业的特性;另外,短剧虽然成本低,但文化属性明显,四五线城市受限于人才和资源,也难以承接。恰好,西安正好契合这三点要求。
孚希AI影视中心的负责人李晓晋表示:“西安有大量文化传媒公司,疫情期间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大家反而找到了转型的机会。国内微短剧的前五部作品,以及早期多部爆款短剧,均诞生于西安。”
以西安丰行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前身为信息流广告公司的企业,早在2021年短剧刚崭露头角时便率先试水;据媒体报道,到了2023年,其承制的短剧《无双》上线8天收入便突破亿元大关。
二、郑州攻势猛烈
在短剧领域,西安和郑州的发展几乎是你追我赶。
打开网络搜索,郑州成为“竖店”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
从《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来看,短剧制作方主要集中在西安、郑州、横店。郑州能够跑赢横店,位列全国第二,与其产业土壤息息相关。
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郑州市市长庄建球在推介中提到:“在郑州拍摄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4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6个月。”
拥有成本优势,自然吸引短剧产业集聚。
目前,郑州已建成15家专业拍摄基地,如航空港区的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金水区大志影视基地、新郑木马影视基地等,取景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日均接待剧组80余个。
被称之为“竖店”的关键,还有超800家微短剧企业和近4万人从业人员形成的产业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官方层面的政策引导,亦是郑州在短剧市场表现突出的关键因素。
2024年10月,《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出台,从剧本创作、取景拍摄、精品奖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2025年8月发布《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重点打造1—2个具有影响力的微短剧全产业链基地(园区),培育10家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头部企业。争取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创作推出50部左右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微短剧精品力作。
从政府“一把手”出席短剧大会,到真金白银的支撑,足以看出郑州对短剧产业的重视。
据了解,北京、浙江、黑龙江、湖北、河北、广东等地也发布了支持短剧的相关政策,玩家不断入局,并且集中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这意味着短剧产业的未来竞争不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基于城市独特基因的综合较量。
三、城市基因之争
短剧产业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座城市的相似与差异。
在全国多座城市入局的短剧产业竞争中,西安与郑州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本质在于二者在成本、交通、文化底蕴等基础条件上的相似之处,但产业发展的逻辑与核心优势又各有侧重。
从文化根基来看,两地均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西安深耕文旅产业数十年,培育出《长恨歌》《赳赳大秦》《西安千古情》等标杆作品,凭借千年历史底蕴与创新文旅产品的双重赋能,长期稳居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前十;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原文化核心代表,依托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及 “中国节日” 系列的出圈效应,文化影响力持续攀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微短剧内容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与灵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亦是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独特基因。
虽然西安和郑州发展短剧的资源禀赋类似,但走出的产业路径却各不相同。
据了解,西安微短剧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本地在信息流广告的积累。企业通过改编网文制作引流短片,形成了丰富的内容生产和推广经验;郑州则凭借区位优势与存量空间改造的红利,吸引了大量微短剧制作企业集聚。
不过,这只是发展初期的资源优势,如今短剧产业正从规模扩张向精品升级转型,未来谁能将短剧培育成文旅级别的支柱产业?关键在于产业创新能力。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已率先开设“微短剧方向”专业,课程覆盖编剧、导演、AI 视频生成、虚拟制片等前沿领域。而西安戏剧学院的落地,将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为深耕精品短剧提供创作动能。
对此,孚希AI影视中心的负责人李晓晋指出:“若想让西安在短剧产业中保持领先,在本土培育之余,还必须采取‘铁腕’举措。比如招引阅文集团、中文在线等头部文学平台,以及红果、河马等主流微短剧APP在西安设立第二分部,通过外部资源快速补齐短板。”
目前这些掌握内容、售卖版权、投流分销的头部平台总部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如果西安能够招引这些巨头落户,产业发展将事半功倍。
当前,两座城市都在短剧赛道上加速发力,最终谁能乘风而起,就看战略眼光与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