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劳务输转11.55万人 创收近33亿元 天水市秦州区就业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2025-10-17 16:30 来源: 天水日报

劳务输转11.55万人 创收近33亿元

秦州区就业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每日甘肃网10月17日讯 据天水日报报道【天水融媒记者裴婷婷 张雷】今年以来,秦州区锚定“稳就业、促增收、固成果、兴乡村”目标,以劳务输转拓渠道、技能培训强本领、公益岗位兜底线、就业工厂激活力为抓手,着力构建全方位就业帮扶体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劳务输转“架桥梁”,就业增收拓渠道。采取“数据库+多元服务”劳务输转模式,组织镇村通过入户摸排建立劳动力资源动态数据库,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对接省内外优质用工企业,建立21个驻外劳务基地,开发就业岗位5万多个;同时,通过举办“春风行动”劳务输转巡回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借助“秦州劳务”公众号发布信息,采取“线上+线下”双向输转模式,着力架起劳务输转桥梁。截至目前,全区输转农村劳动力11.5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6万人,创劳务收入32.98亿元,劳务经济成为群众增收“主引擎”。

劳务品牌“树典范”,技能培训强本领。聚焦劳务品牌规范化建设要求,按照“培训一人精熟一技能、培训一批做强一品牌”思路,积极培育打造劳务品牌,成功申报“天水智造技工”省级品牌1个,创建“秦州藉河技工”“秦州大樱桃新农人”“秦州顾家米人”市级品牌3个,认定“勤诚妹”“龙城飞将”区级品牌2个。创新“培训输转一体化”模式,以“精准对接需求、靶向提升技能”为导向,根据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确定育婴员、钢筋工、果树工等8个实用工种,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定制课程,采取“理论+实操+就业”培训方式,邀请中级以上资格教师、农业专家、能工巧匠授课,确保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强化“政企校”联动,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机制,同步建立培训质量全程监管机制。目前,已开展多工种培训28期,惠及878名农村劳动力,助力务工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乡村公岗“兜底线”,乡村治理激活力。秉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动态管理”原则,围绕乡村发展需求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紧盯“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就业困难群体,通过乡村公岗兜底安置措施,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针对人居环境整治设“卫生保洁员”,负责村组道路清扫、垃圾清运、河道清理,推动乡村“颜值”提升;围绕基础设施管护设“公共设施管护员”,定期检修路灯、水利设备和文化广场器材,保障乡村功能运转;聚焦特殊群体需求设“爱心理发员”,为留守老人、儿童提供上门理发服务,用“小服务”传递“大温情”。全区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750个,覆盖42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岗、岗岗有人”,让岗位成为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推动就业保障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

帮扶车间“筑平台”,就近就业添动能。以“提质增效、规范运营”为目标,通过“转型升级一批、支持新建一批、规范退出一批”的方式,推动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健康发展。全区58家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涵盖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手工编织等领域,吸纳劳动力就业159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68人,既带动群众就近增收,又盘活本地特色资源。为筑牢安全防线,秦州区人社局积极对接应急管理、消防、镇政府成立联合督查组,对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开展消防安全与生产状况全覆盖检查,发现隐患第一时间督促整改,确保生产安全与就业稳定“两手抓、两促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