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金川铜插上“智慧翅膀”
【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
【从身边变化看这五年】
金川铜插上“智慧翅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一台台电解槽面整齐排列,蓝色的电解液在槽内缓缓流动,屋顶上的红外线短路监测系统正实时扫描每一块极板……深秋时节,记者在金川集团永昌铜业有限公司采访时发现,巨大的厂房内只见机器繁忙,少有工人身影,没有了传统冶炼厂人头攒动、高温炙热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智能化场景。
在公司厂区,生产线上的“明星员工”——RGV智能运输小车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构造简单却功能强大的黄色小车,载着铜阳极板忙碌地穿梭往返,灵巧而轻便。“它连接着我们上游的冶炼环节和下游的电解环节,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和智能运输。”金川集团永昌铜业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智顺介绍道。
由RGV智能运输小车串联起来的,正是“十四五”时期两项省列重大项目——金川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项目和金川集团40万吨/年智能铜电解项目。
在这里,每分钟产出5块高纯阴极铜,而人工成本却降低了一半。
“40万吨/年智能铜电解项目采用了行业领先的不锈钢永久阴极电解工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整个作业过程实现了智能控制,一线工人正从‘操作者’转型为‘管理者’。”任智顺指着整齐排列的电解槽面介绍说,“电解生产过程最怕短路,传统生产线靠工人用手触摸导电棒温度判断短路,现在我们有智能‘隐形卫士’守护,屋顶上的黑色红外线探头可完全覆盖每块极板,精准判断短路烧板,将数据传递至提板机,精准定位处理短路极板。”
据介绍,这片智慧工厂的“神经中枢”深度联通,基于工业以太网和智能化装备技术调度着厂内所有设备,实现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
技术革命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效益上——项目实物劳动生产率较传统工艺提升40%以上;阴极铜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出的阴极铜纯度高达99.9935%以上,是市场上用于电线电缆、新能源电池生产的“紧俏货”。
重大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地企融合的“双向奔赴”。永昌县与金川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链主企业带县域”模式打破壁垒。双方建立定期会商、项目共推机制,携手推进产业培育、园区共建。
“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6月通电试生产,当年达产达标;二期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6月实现达产达标。”任智顺说,“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为我们帮办手续,专班解决天然气供应、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难题。”
近年来,永昌县全面推行“企业无事不打扰、企业有事不撒手”保障模式,大力推行“管家+保姆”服务模式。政府部门严格执行“一个项目、一套包抓班子、一个责任部门、一名服务专员、一个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任智顺感慨:“从荒地到智慧工厂,政府始终是‘金牌合伙人’。”
数据显示,两大项目全面达产后,不仅增加了金川集团的工业产值,更带动了周边人员的就业,将助力金昌市千亿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