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西那个夏天》到《阿桂的村晚》——湘西非遗借微短剧“出圈”
10月26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己略乡夯坨村上演震撼一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孝铭带领青年们舞动着被炽热铁水浇铸的长龙,火树银花间,这项传承300多年的“钢火烧龙”绝技被镜头永久定格。这是微短剧《阿桂的村晚》的拍摄现场,也是湘西“非遗+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非遗焕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表达
“每个动作都要对得起祖辈的传承。”张孝铭在指导舞龙的小伙伴时反复叮嘱。他手把手教授铁水泼洒的角度与力道,确保这项濒危技艺得到真实呈现。这场持续1小时的展演,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抢救性记录,更开启了非遗现代表达的新路径。
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下,湘西多项非遗资源焕发新生。2024年首部非遗微短剧《湘西那个夏天》以苗家女孩学鼓为主线,将德夯大峡谷、矮寨大桥等景点与苗鼓文化有机融合,成功入选总局推荐剧目,登上央视频精品榜单。2025年,《重生之我在秦朝送快递》《筸军满怒》等作品持续深化非遗与文旅的融合,形成“非遗顾问+专业编导”的特色制作模式,确保文化的精准表达。
红色记忆:小体量承载家国大情怀
凤凰古城文化广场上,《筸军满怒》剧组正在取景。这部10集、每集3分钟的微短剧,用“短、精、暖”的方式讲述筸军抗战故事,巧妙融入姜糖制作、南方长城等地域元素。制片人介绍:“我们邀请红军后代参与演出,就是要保留历史的真实温度。”
在“寻美潇湘红”湖南省第二届红色微短剧大赛中,湘西选送的《一捧苞谷》同时获得“优秀红色微短剧”和“网络人气红色微短剧”两项荣誉。该剧改编自1934年永顺县白腊村真实历史事件,讲述当地群众创建红军医院、救治伤病员的感人故事。导演任耕心表示:“剧中红军留下的那捧苞谷,象征着革命火种的延续。”
同样取材民谣的《门口挂盏灯》,则刻画了塔卧镇全有山带子参军的故事。这些作品始终坚守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让红色记忆通过现代影像焕发新生。
产业赋能:从线上流量到线下转化
随着《湘西那个夏天》热播,矮寨大桥景区客流增长40%;《阿桂的村晚》尚未播出,拍摄地夯坨村民宿预订量已提升65%。“现在游客来了都要体验‘钢火烧龙’,跟着学苗鼓。”村民石大姐的苗绣作坊月收入突破万元。
支撑这一变化的,是湘西完善的微短剧产业配套。凤凰古城、芙蓉镇入选“湖南省微短剧拍摄取景地”后,配套建设了专业影棚和数字化资源库。标准化拍摄服务已服务多个剧组,在地协拍团队培训本地群演1200余人次。推动微短剧从线上“流量”向线下“留量”转化。
湘西的实践揭示,微短剧正成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新纽带。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文化深耕:建立非遗、红色资源数据库,确保创作“有根”;技术赋能:运用4K、8K、VR等技术提升沉浸感;产业联动:形成“创作—拍摄—衍生—旅游”全链条。
微短剧让湘西州的传统技艺被更多人看见,也让乡村更有活力。“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在这里交融共生,每一帧画面都在述说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湘西州文旅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