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①丨庞雨水:多么希望那些牺牲的战友,也能看到祖国现在的盛世
“我什么都不怕,但我帽子里有信啊,不能被日本鬼子发现!”2025年8月28日,说起14岁那年在日军“少年团”卧底的惊险一幕,年近百岁的庞雨水有些激动。在那个全民抗战的年代,这位经历过邻村被日本侵略者“屠村”的少年,满脑子就一个想法:“把鬼子赶出中国!”
打入少年团智斗日寇传情报
1926年6月,庞雨水出生于河北曲阳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那个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日本鬼子的入侵,让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当时,一个日军翻译官要糟蹋邻村的女孩,女孩不肯,这个翻译官就谎称村子私通八路军。后来,鬼子声称开会,把全村人骗到一个院子里,上百人都被鬼子用枪打死了。幸存的四个人中,有三个年轻人是靠垒人梯从屋顶逃走的,还有一个婴儿是母亲临死前用乳头堵住嘴,压在身下才逃过一劫。”
1940年,日本人在当地组建“少年团”,要求每个村庄派两个孩子参加。年仅14岁的庞雨水聪明伶俐,被当地游击队选中后打入加入“少年团”,从事情报搜集工作。
有一次,游击队想端掉当地的一个日军据点,但发现每天有卡车往里面运兵,组织上让庞雨水摸查情况。
“我连续观察几天后发现,运兵卡车进来的时候,车厢的后面和左右并排各站5人,中间没人,远处看就像是一卡车兵。车开走的时候,这些兵又趴在车厢里,看起来像是空车,其实据点里只有几个日本兵。”庞老骄傲地说,正是因为自己准确无误的情报,这个据点很快被我游击队拔除。
最让庞老印象深刻的是,一次给游击队送信路上的惊险经历。“我当时走到村外,头顶的帽子上有个暗缝,里面藏着给游击队送的信,没想到迎面碰上了一个30多名鬼子的小分队。那时候已经来不及躲了,跑肯定也不行。我什么都不怕,帽子里的信绝不能被日本鬼子发现!”
庞雨水冷静后长舒了一口气,摘下帽子拿在手里,淡定地用日语打招呼,向日本兵喊口令操,惹得鬼子哈哈大笑。见他是“自己人”,鬼子就没管他,庞雨水成功地完成了送信任务。
给彭德怀司令员当警卫员
日军遣散“少年团”后,庞雨水加入游击队担任骑兵团通讯员。1941年,他跟随部队辗转3个月抵达延安,投身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生产军装棉被,还练就了一手“好到气死婆姨”的做鞋手艺,在后方用劳动继续为抗战添砖加瓦。1942年,16岁的庞雨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刘基功”的名字他至今铭记。
日本宣布投降后,1947年,一野司令部为彭德怀总司令找警卫员,庞雨水因政治素质好、年轻机灵,被点名招来,在彭总身边担任警卫员3年,后任警卫排排长。之后,他跟随彭总参加多场解放大西北的战役,直到1950年底。
“和士兵一样,彭总吃的也是馍馍咸菜,多炒个菜都生气。解放兰州后,他连一斤几分钱的韭黄都舍不得买。”庞雨水说,彭总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我要看看中国军人的威武模样!
新中国成立后,庞雨水进入步兵学校学习。1953年,他与同乡翟雪芬结婚。1954年转业至兰州时,他主动要求到“能建设新中国的岗位”工作,先后在兰州市建公司、兰州房地产公司任职,拉水泥、砌墙等苦活累活从不推辞。1985年底,庞雨水从兰州针织厂离休后,在兰州安享晚年。
庞老家中珍藏着很多勋章,既有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发的“人民功臣”“解放西北”等老纪念章,也有中央军委前不久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把这些纪念章看得最重,没事就翻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庞雨水的小女儿庞建卿说。
庞老现在基本不看电视,但对于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仪式,他早早叮嘱女儿:“当天一定要早起开电视,我要看看中国军人的威武模样!”
谈及如今的中国,这位百岁老人眼角泛起泪光:“变化太大了!当年一起参军的同乡,只有我活着回村,我多么希望那些牺牲的战友也能看到祖国现在的盛世!”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玄丝雨 实习生吕仁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