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抗战记忆②丨 李三顺: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2025-09-02 19:51 来源: 奔流新闻

8月28日,窗外秋雨淅沥,李三顺老人坐在床边,穿着清爽的淡蓝色衬衫,胸前的荣誉勋章熠熠生辉。虽已90岁高龄,但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讲话语气温和,思路清晰。

“你们愿意听,那我就讲讲当年革命小战士的岁月……”

9岁少年参加八路军

1944年,还不满9岁的李三顺在地主家放羊,得知八路军129师385旅征兵的消息后,他毅然报名参军。

“那时候前线仗还没打完,宣传队一来,全村老少都争着参军!”老人回忆道,当时队伍里讲究“全员动员”,没人想掉队:十来岁的小战士争当司号员、通信员、宣传员、卫生员这“四大员”,照样挑起主力任务;五六十岁的老兵做马夫、管理员、炊事员,在后方默默出力;壮劳力一边种地,一边随时待命支援前线。

“现在八九岁的孩子,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您那会已经跟上部队辗转,苦不苦?”

“可能是因为年纪小,不知道苦,年纪相仿的伙伴也很多,一天跟着部队到处跑……”思绪回到当“红小鬼”的那段经历,老人脸上浮现出稚童般的笑意。

刚入伍,李三顺被分到工兵营宣传队,跟随宣传队在陕甘宁边区做宣传工作,后来转入卫生队,学习包扎、换药、护理,最后被派往后方医院。“那时具体分工没那么细,我们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后方医院的日子

在后方医院的日子,远比宣传工作艰苦。药品奇缺、医疗条件简陋,李三顺至今还记得一个右腿被炸断的战士,换药时能清晰地看到伤口断面连接处的骨头碴。“要保命就得截肢,可那时候的条件根本没法做手术……”讲到这里,老人顿了顿,摆摆手,过了许久又接着说,敌人的进攻越来越猛,后方医院必须跟着队伍紧急转移,重伤的战士只能托付给当地老百姓……

“心里难受啊,既怕给老乡添负担,更不知道这些战友能不能活下来。”一声叹息,藏着跨越八十年的牵挂。

虽没在前线冲锋陷阵,但李三顺始终记得:“大后方的同志,同样为抗战胜利奉献了一切。”抗战胜利后,李三顺有一次在部队医院遇到当年的战友赖娃。“没想到他进步那么快,已经成了宣传方面的人才,那次专程来教大家唱革命歌曲。”这次偶遇让李三顺激动又高兴,为战友的成长,也为难得的重逢。

老兵的不变军魂

李三顺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4年退役后,先后担任甘肃省政府警卫员、陇西县公安局干警。

“一日当兵,军魂入骨,385旅的精神始终影响着我,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坚守信念、敢于斗争、永远奋斗的精神不会变。”

如今,90岁的李三顺仍然每天坚持准时看新闻,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谈及现在的生活,他笑着说:“现在的日子好啊,是党给了我们幸福生活。”

李三顺的女儿李女士告诉记者,老人作息跟年轻人一样,晚睡晚起,但身体基本没什么大毛病,可能得益于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心态。

“我不爱喝茶,就爱喝咖啡,这个苦苦的好喝。”说话间,老人举起手中的咖啡杯,笑得像个孩子……

从不到9岁参加八路军,到警卫员、警察、印刷厂职工,就像他自己说的,“当一块建设的砖,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旧时的记忆已经泛黄,但穿越时空的精神永不褪色。“大家爱听,我就讲下去,抗战的故事、解放的故事,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张秀芸 实习生李芳洲 丁宇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