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抗战记忆③丨田国珍:希望抗战历史被永远铭记

2025-09-02 19:51 来源: 奔流新闻

8月28日,奔流新闻记者走进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大砂坪的一处普通民房,水泥地面、木制家具……这间宁静的屋子里,住着一位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新四军老战士。

“你们想听,我就给你们啰嗦几句。”96岁高龄的田国珍笑着说,她的江苏盐城口音中带着岁月的柔和,“讲讲我这个革命小兵是怎么从苏北跑到大西北来的。”

两度参军终圆报国梦 

1929年8月15日,田国珍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日军的残暴,是她年少时刻骨铭心的记忆:“日本鬼子轰炸南京,我们在盐城都能听到炮声。没几天,南京难民逃到盐城,大家说血水把长江染红了,那时候大家对日本人恨得牙痒痒。”

新四军的出现,让田国珍看到了希望,“只有共产党对我们好”,这份朴素的认知,在她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2岁那年,她第一次报名参加新四军,但因年龄太小被劝回。1942年,14岁的田国珍终于如愿加入新四军三师,成为一名卫生员,和战友在艰苦的环境中守护生命。

“夏天天热,受伤的战士腿上爬满蛆虫,连腿皮都能整片掀下来,没有消炎药,只能用红汞,碘酒都是稀罕物。”田国珍回忆,那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把咸盐当牙膏用,生理期没有卫生纸就拆棉裤里的棉花;有时饿得想捞河里的鱼,却连火都不敢点,怕被鬼子发现。急救物资紧缺,纱布、绷带洗了又洗,直到不能再用。即便如此,部队从不给百姓添麻烦,把重伤员托付给村民照料时,所有开销都由县政府统一报销,绝不白拿乡亲们一针一线。 

田国珍见惯了生死,她拉过无数烈士的手。“别人说不能和死人手拉手,可我要给‘光荣’的战士换军装,必须把手伸进他们的袖筒里。”

希望这段历史被永远铭记

战火纷飞的岁月,田国珍收获了爱情。她的老伴高玉顺曾是新四军某部四连连长,两人在同一个团里相识相知,战事结束后又一同调到天津市公安部门工作,后结为夫妻。 

提起老伴,田国珍自豪地说:“他才是真英雄,1937年参军,1945年退役,平型关、百团大战,打过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我就是个卫生员,和他比差远了。”说着,她轻轻摩挲手边泛黄的夫妻合影,话语间满是怀念。“那时打仗,出去一个团,最多回来一个连。他比我大十几岁,要是还活着,该有120岁了。” 

1951年,十年军旅生涯结束后,田国珍先后在宁夏潮湖农场、甘肃饮马农场当医师15年,在兰州阀门厂、天水机床厂医院工作16年,最后在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兰州医院工作4年,直到1986年离休。

“国家需要我调到哪里,我就去哪里。”田国珍说。

2025年8月14日,甘肃省监狱管理局机关党委工作人员为她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向这位抗战老兵表达党和人民的敬意与关怀。 

如今,96岁的田国珍虽年事已高,但她仍能独立上下四楼,生活中能自己动手的从不麻烦孩子。抽屉里斑驳的纪念章、玻璃茶几下的“新四军”徽章,默默诉说着她的不凡过往。

经历过战争与和平,见证了新中国从弱到强的田国珍说:“和过去比,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希望这段抗战历史被永远铭记,那份不屈的抗战精神能代代传承。”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欧阳海杰 实习生丁宇晨 朱玲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