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界

大山深处的瓦岔人文

2025-11-18 12:34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 苏延清

陇中那片苍茫的黄土高原腹地,安定区新集乡瓦岔流域宛如一本被岁月悄然尘封的线装书,静静躺在时光长河中,等待着有缘人轻轻翻开,去探寻其中蕴藏的深厚人文故事。

这里,曾因清代廉吏许铁堂的德政而声名远扬,也因民国时期陈氏兄弟的卓越成就与神枪手田种玉的传奇故事而为人津津乐道。而位于新集乡东部的田家堡子,作为民国时期防御性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至今依旧巍然屹立,似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走进瓦岔流域,去寻访这片厚重黄土地上的人文印记,一直是我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心愿。

乙巳年六月二十五日,怀揣着这份热忱,我与几位文友一同踏上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去触摸这块热土上沉淀已久的人文底蕴。

我们的第一站是东坛社令感应城隍庙。在城隍庙旁,陈德胜先生联系上了庙倌蔺旭清先生。蔺先生热情地引领我们走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庙宇参观拜谒。

清朝康熙四年,福州举人许珌(公元1614年-1671年),号铁堂,出任安定知县。许公到任后,轻徭薄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据传说,康熙六年,安定大地遭遇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而巩昌府的官吏却不顾百姓死活,催缴赋税的公文如雪片般飞来。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许公不顾烈日炙烤,骑马深入偏远乡村体察民情。看到田野里稀稀落落的禾苗在烈日下枯黄卷曲,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知县心如刀绞。不幸的是,途中他的坐骑受惊,将他摔落马下,导致他受伤严重。

当地群众感激许公的恩德,将他落马的地方称为“落马岔”,后简称马岔。

乾隆初年,村民为铭记许公功德,在许公落马受伤的旧地修建了东坛社令感应城隍庙,并设立祠堂供人祭念,“落马岔”也因不祥改称“瓦岔”。

这座城隍庙静立于大瓦岔与小瓦岔水流交汇之地,坐西北朝东南,周边山脉呈“群龙汇首”之象,大殿上的许公像慈眉善目,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拜谒完许公庙,我们前往田家堡子。田家堡子位于新集小瓦岔上游的一处高地上,始建于1941年,保存完好,在定西地区这类仍在住人的民国时期堡子已较为罕见。

目前,堡子中居住着田尚国、田树国、田维国三户田氏家族后人。我们敲开南边田维国的大门,田维国父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

田维国先生讲述了田家堡子的前世今生。民国二十八年,一伙土匪闯入田家,将田老太爷毒打逼问出财宝后驮走。这次遭抢让田家意识到建设防御设施的重要性,于是从王家大户借糜子修建堡子。1941年6月动工,工匠们历时三个月,筑起了一座底宽4.3米、顶宽1.6米、高15米、周长200米的堡子。堡子顶部设有四面连通的壕沟,墙上有哨眼可360度观察周围,大门墙体上设有水眼以防土匪焚烧大门时灌水灭火。

其间,我借拍照之机,走进了田尚国的院子。田尚国先生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起祖上的发家历程,以及他那被誉为“神枪手”的爷爷田种玉的传奇人生。

他的太爷叫田秀,是晚清的秀才,当地人都尊称他为田老爷。田秀才家人丁兴旺,他育有4个儿子,分别是生玉、德玉、怀玉、种玉。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田尚国的爷爷田种玉凭借着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安全,后来还供职于蒋云台部下。他“智斗马铁匠”的故事,在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口中代代相传,已然成为当地的传奇佳话。

我们此次新集之行,探访彭家湾莲花岛,寻觅陈氏兄弟故居也是关键一环。当车停在彭家湾下方乡村路旁时,莲花岛的全貌尽收眼底。瓦岔在此一分为二,隆起一座丘塬,形似盛开的莲花,当地人称“莲花岛”,周围群山如百兽朝拜,一条花沟穿插其间,气势恢宏。陈氏兄弟的故居便坐落在这“莲花岛”的一角。

据《定西县志》记载,陈鸿模毕业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后赴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是我县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回国后历任多职,管教有方,培养人才众多,还精研医学,救活患病壮丁400余人。其弟陈鸿法毕业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政治专修科,担任安定东区区长,铁面无私,令人敬仰。

然而,随着岁月的冲刷,陈氏兄弟故居遗迹已消失殆尽,如今仅存的两间濒临倒塌的土房,是几十年前他们的侄子在故居原址上所建。

瓦岔,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每一处遗迹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许铁堂的德政、田家堡子的防御智慧、陈氏兄弟的卓越成就,都构成了瓦岔独特的人文画卷。尽管岁月流转,许多遗迹已消逝,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