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基石
□ 贾玉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纳入“十五五”规划核心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进入系统性升级的新阶段。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呈现复杂化、交织化特征,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正是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战略支点。
人民安居乐业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价值追求。当98%的群众安全感成为常态,当“有纠纷找综治中心”成为社会共识,平安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在浙江诸暨“枫桥经验”数字化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5%;在深圳,“秒批秒办”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在边疆地区,“雪亮工程”织就的防控网络让偷越国境案件下降40%。这些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平安不是静态的治安指标,而是动态的民生保障体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安全底座”。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安心读书,当每个老人都能在社区安享晚年,当每个创业者都能在公平法治环境中追逐梦想,平安中国的价值才真正彰显。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坚持宽严相济、惩防并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深化醉驾依法治理,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赞誉。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是世界上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破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是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是“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效能。正是因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我们才能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点任务。面对生物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型风险,传统安全体系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正是着眼系统性风险防控的战略部署。在生物安全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直报网络,实现疫情“早发现、早预警”;在数据安全领域,《数据安全法》构建起“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守护亿万网民隐私;在太空安全领域,“北斗”系统实现全球组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些突破表明,国家安全体系必须向科技要战斗力,向制度要保障力,向协同要凝聚力。只有构建起涵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大安全格局,才能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筑牢堤坝。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保证。当“城市大脑”实时分析交通流量,当“区块链+公证”让司法服务更透明,当“一网通办”覆盖95%的政务服务事项,技术赋能让治理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在杭州,“城市大脑”通过AI算法优化红绿灯配时,使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5%;在上海,“随申码”整合健康、交通、政务等17类服务,实现“一码通城”。这些创新实践揭示我们,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治理理念、制度、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要进一步推动“智治”与“法治”同频共振,让大数据成为洞察民情的“显微镜”,让区块链成为守护公平的“铁算盘”,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更高效。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踏上“十五五”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既是守护14亿多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更是护航民族复兴的战略工程。当每个社区都成为安全堡垒,每条街道都充盈着法治温度,每个公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平安中国必将成为“中国之治”最亮丽的底色,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