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少年智则国智”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诠释
□ 朱波
近日,在第77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来自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14岁少年贾明轩,凭借其发明的“干旱地区树木自动浇水装置”,一举斩获青少年组全球金奖。内蒙古少年贾明轩手中那座国际金奖奖杯,重量不只来自金属,更源于科尔沁沙地的风沙、母亲锅盖上的水珠,以及五次试验失败后终见水滴的喜悦。这位14岁少年用钢管与塑料瓶打造的“干旱地区树木自动浇水装置”,着实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朴素真理,最高深的智慧,往往就生长在最平凡的生活土壤。
贾明轩的发明之路,始于厨房方寸之地。母亲做饭时锅盖上凝结滑落的水珠,成为点燃创新火花的第一个“实验室”。这令人想起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浮力原理的“尤里卡时刻”,也让人联想到牛顿在苹果树下对万有引力的顿悟。科学史上诸多突破证明,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常常源于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贾明轩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物理课本上的冷凝原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解决家乡干旱问题的“金钥匙”。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创新等同于高精尖技术,将科学家想象成实验室里的白大褂。贾明轩的故事无不提醒我们,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锅碗瓢盆间,生于对身边困境的关切中。他的装置材料简单,原理朴素,却精准切中家乡植树造林的核心痛点。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比许多束之高阁的论文更能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真谛。
反观当下教育,多少孩子被禁锢在题海战术中,与生活实践渐行渐远。贾明轩的幸运,在于他的灵感没有被应试教育磨灭,在于父亲和老师支持他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四次失败后的坚持,也彰显了动手实践赋予一个少年的珍贵品质,面对挫折的韧性。这种在创造中培养的综合素养,远比试卷上的高分更能定义一个人的成长。
从科尔沁沙地到纽伦堡舞台,贾明轩的旅程是一部生动的创新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创新的种子需要生活的土壤来孕育,需要实践的阳光来滋养。当我们惊叹于中国少年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时,也应看到那些让创新回归生活、让科技服务民生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氛围的转变。
笔者在此也衷心期待更多孩子都能像贾明轩一样,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敏感,让创新的火花在厨房里、在田野间、在每一个平凡角落绽放。只有让亿万少年的智慧被点燃,汇聚成的才是驱动国家进步的磅礴力量,这或许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