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甘肃平凉:全域共建 产城融合

2025-11-19 09:48
原标题:全域共建 产城融合——“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综述

崆峒山上云纱漫卷,泾河两岸游人闲适。千年文化与现代康养在此相融,山水静谧与市井烟火彼此交织,勾勒出“问道崆峒 康养平凉”的独特意境,展现平凉市文旅康养产业的蓬勃生机。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锚定“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建设目标,推动文旅产业从“景点游”向“全域康养”升级。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超5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80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超63亿元。从“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到“全国避暑旅游优选地”,“问道崆峒 康养平凉”品牌,正从陇东大地走向全国视野。

机制破题 下好政策先手棋

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谋划和机制创新。

近日,走进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崆峒山居 文旅康养产业园内一派生机:传统窑洞经改造成为功能各异的特色空间,30间轻奢客房依山坡而建,与周边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我们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累计投入超17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还成功引进6000万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崆峒镇文旅发展中心主任信晓勇介绍。如今的西沟村,已形成“一园三区”发展格局,不仅有2个农家乐集中区,而且诞生了以陇东窑洞为特色的高端民宿,带给游客乡土记忆与现代舒适感,成为平凉“机制提效”的鲜活注脚。

在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始终将“机制创新”作为先手棋。当地紧扣“三区一城市”发展目标,成立由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创新推行文旅康养产业链“六个一”工作机制,深化“4+2”项目工作法实效,搭建“财政+金融”支持平台。

“十四五”以来,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开展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平凉市累计实施文旅康养产业链重点项目310个,完成投资44.35亿元,逐步构建起“政府统筹协调、政企高效联动、市场主导运作”的大文旅发展新格局。

政策保障与人才支撑同步发力,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平凉市出台《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1+N”政策包,配套制定文旅康养业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旅游提质、文旅深度融合、年度工作要点等专项文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在人才培育方面,当地深化产教协同,依托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组建文旅康养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培育中医针灸、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特色学科,定向开展技能型人才与专业骨干培训,年均输送专业人才200余人,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实践”双重支撑。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懂中医理论,又掌握旅游管理知识,还未毕业就被各大康养基地预订一空。”甘肃医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域焕彩 城乡共绘诗画轴

从城市绿地到乡间田野,从道源圣地到乡村民宿,平凉市坚持全域谋划,推动城乡共绘诗画长卷。

“以前这是废弃的山坡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晚上看夜景、吃烧烤,周末还能露营!”平凉市民张伟和家人在崆峒区白庙夜月庄园的观景台拍照,身后集装箱改造的餐厅里座无虚席。

这个农文旅综合体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打造“观景+餐饮+研学”业态,成为今年平凉文旅的“新晋网红”。而这,只是平凉“全域可游”版图的一角。

在城市,55处口袋公园、绿地小游园、街心花园和10处大型公园串联起绿色生态网。柳湖公园投资8300万元改造后,清理淤泥3000余立方米,新增植草沟等海绵设施,146株“左公柳”焕发新生,今年国庆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崆峒区绿地广场先后承办央视新民歌演唱会、千人广场舞大赛等,成为市民游客的“文化客厅”。崆峒区连续四年跻身“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一步一景、路园相连”的城市空间,让“推窗见绿”成为日常。

在乡村,“颜值”与“价值”正同步提升。崇信县赵湾村修复唐关古道遗迹,保留石磨、辘轳等老物件,古村落成了“看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文旅样板。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打造九家露营基地,夏夜的山谷里,烤肉声、吉他声与欢笑声交织。崆峒山壹号营地老板咸亚明说:“暑假日均接待2000人,林中树屋刚建好就被订满了。”全市已创建30个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15个生态康养综合体,形成“景区+小镇+乡村”的立体承载体系。

基础设施的升级,更让“全域可游”从蓝图变为现实。180公里旅游专线串联起崆峒山、云崖寺、庄浪梯田等景点,6个游客集散中心、23处智慧停车场、89座旅游厕所构成便捷服务网。西安游客张凯自驾去庄浪看梯田,感慨道:“以前路不好走。现在智慧停车场都能一键找位,省了不少心。”

文化载体的提质同样亮眼。平凉戏曲博物馆扩建后面积达2566平方米,6000余件清代以来的戏服、皮影、木偶、文献等珍贵藏品在此展出。“如今馆内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戏看,游客还能亲手体验制作。”平凉戏曲博物馆负责人蒲虎勤说。

业态融新 多元赋能活市场

产业融合是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凉市深挖“道源文化、崆峒武术、皇甫谧针灸、温泉养生”四大品牌内涵,推动文旅与农业、体育、医疗、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在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空气里浮动着清冽微苦的芳香。当村民王春花弯腰拨开30厘米的艾丛,指尖翻飞薅除杂草时,“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千年古谚再次被微风捎过田埂。直起酸痛的腰背,擦去脖颈间的汗珠,连片的艾草田在她眼前铺展成一张日益紧密的产业之网。

在灵台县农技中心指导下,她种的艾草经皇甫谧康养基地12小时熏蒸萃取,变成高附加值的精油产品。如今,灵台艾草种植面积超5000亩,年产值达1500万元。这是平凉“中医医养+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

以皇甫谧文化为核心,平凉建成7个中医康养基地,推出“针灸康养游”“中医调理游”等主题线路,2024年吸引医养游客超200万人次,相关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提升18%。52岁的张有成腰椎疼痛多年,在皇甫谧中医针灸传承创新示范中心接受温针疗法后,竖起大拇指:“老祖宗的法子真管用,扎了几次就不疼了!”

温泉与避暑的“双名片”,则让平凉的“康养味”更浓。泾川温泉综合体投资3.2亿元,引入富硒温泉水疗项目,今年暑期接待游客12万人次;崆峒区“冰雪+温泉”基地实现“冬滑雪、夏避暑”全季运营,冬季温泉客房入住率达90%。依托46.07%的林草覆盖率和22℃夏季均温,平凉建成16个休闲露营基地,今年避暑季接待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获评“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

文体旅的深度融合,更让平凉文旅“活”了起来。6月,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篮球俱乐部开展“跟着比赛去旅游”活动,球员走进崆峒山、戏曲博物馆,实现“体育交流+文旅体验”双赢。7月,“崆峒杯”武术大会吸引17省份6300余名运动员参赛,全网点击量超2亿次。8月,央视《民歌 中国》“甘肃平凉 丝路回响”演唱会开唱,江涛、乌兰图雅等歌手齐聚,平凉籍歌手王倩演绎的《回马枪》惊艳全场。

“线上造势+线下拓市”更让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平凉文旅相关话题全网曝光量超20亿次,联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借力“网红”效应,策划“华人国学大典从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与辉同行阅山河”等热点活动,精准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的线上线下平台投放宣传广告;持续开行“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西安至平凉“丝路崆峒号”银发旅游专列,打造“慢游、静修、颐养”特色铁路康养线路,被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六部委评为交旅融合发展示范案例。

融合共赢 产业提质惠民生

文旅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最终要惠及民生。平凉市通过文旅康养融合,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带动了就业创业,促进了乡村振兴。

西沟村的蜕变是最好的例证。这个曾经的普通山村,如今已发展成为集民宿、餐饮、文创于一体的康养旅游目的地。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能在产业园就业获得工资收入,更可以自主经营农家乐、特产店,实现多元增收。

“现在有垂钓、农家乐、核桃园、花椒园等一系列产业,构建了‘吃住游娱’多元服务体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拓宽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学说,“每逢旅游旺季,我们村的民宿一房难求。”

灵台县气候温润、土壤适宜,当地历来有种植艾草的传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当地规模化发展艾草种植,形成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康养旅游全产业链,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以前种艾草只是自家用。现在成了增收的‘金叶子’,合作社统一收购,销路稳定,收入比传统作物高。”独店镇张鳌坡村村民马雪琴说。

走进灵台县文化旅游纪念品展厅,货架上的艾草产品琳琅满目。为提升艾草产业附加值,灵台县溪河韵艾草生物科技公司相继研发出艾绒、艾条、艾草精油、艾草护肤品等系列产品。其中,“灵密艾”品牌艾条因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中医馆和养生机构。

从崆峒山居的窑洞民宿到戏曲博物馆的皮影流转,从新民歌演唱会的万人合唱到皇甫谧故里的艾草飘香,平凉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业态为翼”,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从“流量”向“留量”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座道源圣地,用松涛、温泉、诗韵共绘康养画卷,在西北文旅康养融合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先行篇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