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链”上发力“聚”势赋能 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成县:“链”上发力“聚”势赋能 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近年来,成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牢牢把握“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方向,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在扩量提质、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攻坚,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扩量提质并举
筑牢产业基础“压舱石”
优化布局,健全产业体系。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坚定实施“工业主导型”发展战略,确立以铅锌产业为龙头,绿色建材、白酒酿造、生物医药、能源供应、食品加工等多产业协同的“一主多元”格局。精准规划布局铅锌、绿色建材、白酒酿造等9条重点产业链,培育认定5家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通过链主引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整体性与协同性显著增强。
强化支撑,壮大经济规模。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建立“谋划储备、前期推进、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四库动态管理机制,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格局,项目支撑带动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全县工业增加值增至24.8亿元,年均增速达10.7%,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良好态势。
梯度培育,激发主体活力。构建“骨干企业引领、专精特新支撑、小微企业提升”的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改重组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增至19户,成功认定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锻造转型升级“强引擎”
强化投入,夯实创新基础。积极引导规上企业建机构、增投入,全县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4%,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家,完成关键技术革新14项,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超700万元,申报专利15件,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引育结合,汇聚人才智力。及时完善更新技术型人才储备库,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累计培养经营管理人才472人。通过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及领军人才15名,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搭建平台,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对接陇南师范学院,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技术转移中心,畅通企业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渠道。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升细分领域话语权。通过组织创新大赛、技术交流等活动,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加速创新要素集聚与成果落地生根。
坚持数字赋能转型
激活融合发展“新动能”
夯实基础,筑牢数字底座。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工程,持续提升网络覆盖与能力,实现全县245个行政村光纤全覆盖,规模化部署5G基站729座,实现县城、乡镇、重点行政村连续覆盖及园区、企业深度覆盖,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提供强力网络支撑。
示范引领,推动智能升级。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引导红川酒业、利和萃取等企业利用云平台优化流程、提升管理、降本增效。重点推进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为核心的“三化”改造。厂坝公司建成智慧矿山、自动堆码等项目;祁连山水泥打造数字化5G矿山与智能管理系统,获AAA级两化融合认证;红川酒业构建以业务中台为核心的五大智慧系统,实现全业务流程数字化管控。
拓展应用,催生新兴业态。鼓励企业利用工业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实现精准生产与供应链协同,探索“5G+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远程运维、产品溯源等场景融合应用,支持电商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特色产业结合,拓展销售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绿色低碳导向
绘就可持续发展“新画卷”
构建体系,发展绿色制造。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成功申报“绿色建筑选用产品”标识3项,创建省级绿色工厂1家,示范引领作用显著。鼓励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环保装备,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
提升效率,推动节能降耗。通过严格节能审查、推广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等举措,大幅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工业增加值增长(14.09%)的同时,综合能耗下降5.3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56%,实现经济增长与能耗下降“脱钩”。
循环利用,拓展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非金属矿产加工等产业向“绿色建材+固废利用”转型,建成60万吨/年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变废为宝生产再生建材。目前全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80%,年均减少堆存百万吨,有效减轻环境压力,循环经济产业链收入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坚持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为企服务“精准度”
政策直达,确保应享尽享。创新“政策精准推送+申报全程指导”服务机制,系统梳理汇编各级惠企政策,通过“驻企联络员”、线上平台、政策宣讲会等渠道精准推送,确保政策“应知尽知”、红利“应享尽享、快享直达”,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主动服务,破解发展难题。践行“无事不扰、有事上门”理念,全面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制度(企业创新孵化时、经营困难时、登记纳统时、战略调整时、增资扩产时、筹备上市时必访),累计联系服务企业3万余人次,解决融资、用地、用工、审批等诉求2000余项,化解率100%,常态化开展“一起益企”等服务活动18次,亲商、重商、安商氛围日益浓厚。
清欠账款,提振市场信心。将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作为维护政府公信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自2023年以来,累计清偿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744笔7.29亿余元,有效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极大提振了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与发展预期。 (来源:陇南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