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即将举行,临平如何将微短剧产业培育为一种“耐心经济”?
无需精雕细琢的长篇剧本,不必耗时数月的拍摄制作,微短剧以其轻快的节奏、紧凑的情节,正成为视听领域的一股新潮流。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这一新兴业态正以惊人速度生长,从内容创作到跨界融合,从平台构建到扬帆出海,勾勒出一幅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10月31日,临平召开第三届杭州·微短剧大会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大会将于11月10日至11日举行。这场以“视听弄潮赋能千行百业·百花齐放引领千帆出海”为主题的行业盛会,将汇聚全国政企代表、专家学者,共商微短剧产业健康发展之路。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某种程度上,临平凭借其数字经济底蕴与市场化活力,已在微短剧赛道中占得先机,但如何从“体量优势”到“质量胜势”、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创造”,仍是一场考验定力、智慧与耐心的长远征程。
从提出“最懂微短剧的地方政府”,到确立“全国微短剧名城”目标,再到今年推动“二次攀峰”,临平与微短剧共进的三年,恰是这一新兴产业能级持续跃升的缩影。
可见在临平,培育微短剧产业也是一种“耐心经济”。
精耕内容,微短剧不止于“短”
微短剧之“微”,在于体量轻、节奏快;但其价值追求,却从不局限于“短平快”。临平自微短剧产业起步之初便高举精品化旗帜,致力于构建以微短剧为引擎的大视听产业生态。
在临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创发展中心主任叶诚看来,微短剧作为轻量化载体,非常适合挖掘和宣扬浙江在地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短剧事实上已经深入人心了。”
今年,临平区内企业九赫文化出品的《赵小姐的日记》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宣部“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的作品,并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度优秀网络微短剧。

《赵小姐的日记》演员正在学习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们现在正在制作的新作品,一年后才会上映。”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制片人唐祯表示,她之所以如此重视品质,是因为她坚信,一年以后市场上能沉淀下来的作品,一定是有文化,能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内容的作品。
跨界融合,“微短剧+”赋能各行各业
微短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其与各行各业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
临平区累计已有8部企业参与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视听+旅游”改革入选全省文化广电旅游领域专项改革试点名单。大会期间,将再次推出“跟着微短剧游临平”主题游线,进一步推动视听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临影厂微短剧拍摄花絮(央广网发 临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更引人注目的是,微短剧的赋能效应正延伸至更多领域。由临平区委宣传部指导,区内企业联合区人民法院、东湖街道出品的普法微短剧《银杏法庭》近日杀青,初步形成了跨界融合的态势。
“我们计划将本届微短剧大会,打造成一个兼具行业深度与招商功能的大会,吸引更多优质平台资源汇聚杭州。”叶诚说。
平台集聚,构筑产业发展坚实底座
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平台支撑。“临影厂”作为临平文化“新三样”产业的重要引擎,锚定打造国家级微短剧产业园区的目标,持续推动全产业链生态建设。
今年,“临影厂”成功认定杭州市数字贸易特色基地,跻身微短剧“金鹏指数”全国基地前十,获得首届微视听文艺盛典优秀组织单位等称号,累计服务长短剧拍摄项目700余个。

临平区临影厂影视基地(央广网发 临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数字影视产业集聚区,“临影厂”已构建起完善的产业体系,配套微短剧艺术指导中心、影视协拍中心、微短剧审查中心等服务平台,并成功引进点众科技、山海星辰、好有本领等头部数字视听企业子公司落地,持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扬帆出海,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临平的目光并未止步于国内。依托微短剧的发展势头,临平正积极推动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鼓励本土化创作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此前,《大明风华》《天下长河》等电视剧成功登陆海外播出,《赵小姐的日记》《水韵风情梦塘栖》等微短剧也在海外流媒体和短剧平台上线,为微短剧出海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临影厂”正加速搭建出海剧拍摄服务链条,以更好地服务剧组拍摄。区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如长鹰科技海外短剧平台FlickReels,自2024年8月上线以来,已跻身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多国娱乐类应用畅销榜前列,彰显中国微短剧的国际影响力。
从精耕细作的内容创作,到跨界融合的生态构建,再到面向全球的视野开拓,临平区正以清晰的战略规划、完善的产业服务和开放的合作姿态,探索着微短剧以“轻体量”撬动“大传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