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小白现在入局也不晚?红果短剧发布爆款编剧分享第一期
短剧市场正在快速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截止至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达到5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
短剧这片沃土吸引了无数网文作者、影视编剧等文字工作者投身其中。然而,高潜力的背后是现实的困境:满怀热情者屡屡碰壁,转型者难以找到新节奏,观望者困于“看不清规则、摸不准门槛”的焦虑。
为此,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推出「短剧编剧第一课」系列内容,邀请行业从业者分享实战经验,希望为新人理清方向、突破创作瓶颈。

「短剧编剧第一课」系列课程计划10期访谈,将依次从新人入行指南、题材/IP选择、黄金开场、剧本主线结构、节奏与卡点设置、悬念设置、情绪爆点设计、台词打磨、网文作者转型和剧本落地性等10个方向展开科普与讲述。
第一期我们将围绕“新人入行指南”议题,对话已入驻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的剧本工作室——凉白开工作室的负责人杨玉鲁。
凉白开工作室是一家在短剧领域表现突出的创作团队,凭借对市场喜好的精准把握和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打造出多部爆款短剧,代表作包括:《她似皎皎云中月》、《我以温柔诱你情深》(24小时播放量破千万),《爱意灼心》、《全家听我心声觉醒了,我躺赢》(播放量破十亿)等。本节课,杨玉鲁将以亲身经历为新人揭示短剧行业的真实面貌,帮助新人顺利起步。
01.
「转型伊始」文字工作者的“逆风翻盘”
在成为短剧编剧之前,杨玉鲁也曾经历过创作路上的迷茫与瓶颈。尽管在内容领域深耕多年,他却逐渐感受传统创作的瓶颈:创新越来越难;作品反馈周期长,一个故事写完,往往要等数月才知道是否被市场接受;发展空间不足,职业成长方向愈发模糊。
转机出现在2022年初。彼时,短剧在郑州悄然兴起,整个行业尚处拓荒阶段——没有标准剧本,拍摄团队常常拿着小说提纲就直接开机。杨玉鲁却从中看到了普通人“成功”的可能:这是一个“人人皆可入场”的新赛道。
他果断投身其中。初期转型并不轻松:从零学习镜头的语言,在网上找公开课恶补影视化知识,反复拆解早期短剧,摸索用户情绪与市场规律……在持续复盘、深入钻研和反复的文字打磨后,杨玉鲁开始摸索到短剧剧本的创作门道:短剧编剧不仅是在写故事,更要着重在情绪节奏的设计上下功夫。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的创作逐渐步入佳境,从“跟着感觉走”走向“笔下有章法”。
回忆自己的第一部过稿作品的创作历程,杨玉鲁坦言,那是一个完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这个讲述山村少年获得奇遇、带领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前后打磨了20多天,甚至在筹备期仍在修改。彼时市场尚处空白,过稿门槛相对较低,但他已是少数能“写出来就能拍”的创作者之一。
02.
「重构认知」短剧行业的本质与真相
➣短剧是什么?
在杨玉鲁看来,短剧,是“成年人的童话”。他进一步阐释:观众并非为了聆听深刻的道理而来,而是希望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体验现实中难以达成的幻想。短剧的核心,在于提供强烈情绪点和代入感。
形式上,短剧通常以每集约3分钟时长、竖屏播放为主要特征,其创作注重节奏紧凑、情节集中。相较于长剧对宏大世界观和复杂人物关系的铺陈,短剧更侧重于在短时间内传递高密度的情绪体验。
➣谁在看短剧?
近7亿的用户规模意味着短剧早已突破圈层。用户画像覆盖主流人群,主要群体为31至50岁之间的观众。随着内容升级,题材也从单一的“战神”、“赘婿”拓展至“职场逆袭”、“重生创业”、“轻喜剧”、“悬疑反转”等多元维度。以古装类为例,细分题材就包括“古代言情”、“古代复仇”、“古代穿越”等,体系庞大且在持续演化。
题材的丰富也反映出用户需求的变迁。例如,“重生”类剧集的时间设定已从过去的80、90年代,逐步前移至2010年前后——这一变化让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年轻群体也能产生强烈代入感。曾经被视为“中年幻想”的短剧,正在吸引更多元、更年轻的观众入场。
➣短剧编剧收入模式
关于新人最关心的收入问题,短剧编剧杨玉鲁揭示了行业现状。他指出,编剧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保底稿费、固定保底金及分成等多种合作模式。
对于新人编剧而言,入行初期通常以“保底稿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根据各家平台或工作室的开价不同,其收入区间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积累经验、建立行业认知与口碑。
当编剧成长至成熟阶段,往往可洽谈分成合作。在此模式下,除基础稿费外,还可获得基于剧目播出成绩的流水分成,高者可达数十万元。而行业顶部的头部编剧,多采用框架合作模式,月收入可突破百万元级别,并在创作中拥有更高自主权。
03.
「破局入行」锚定赛道与思维转型
➣拉片的本质:从被动观看到主动拆解
根据凉白开工作室的观察,转型短剧的创作者主要来自三个背景:网文作者、传统影视编剧和零基础新人,每类人群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质和适应度:
网文作者是目前最主力的转型群体,他们对“情绪点”设计和节奏有着天然的敏感度,能够快速把握短剧的核心需求。但其短板在于镜头感和台词功力,而且长期形成的网文写作习惯——如依赖大篇幅心理描写推动叙事、以自我表达为核心、倾向“复杂世界观与多线叙事”,可能成为短剧创作的主要阻力;
传统影视编剧的优势在于专业的叙事能力和影视化思维,懂得如何在镜头前呈现故事。但他们也存在难适应短剧的快节奏要求的问题,转型的“阵痛期”会相对较长;
零基础新人虽然缺乏经验,但没有历史包袱,学习能力强,更容易理解短视频时代的语言风格。不过他们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完整的创作方法论,入门难度最大。
杨玉鲁在访谈中补充了一个观察:“短线来看,网文作者因为手速快、理解情绪点直接,转型有优势。长线看,当行业走向精品化,长剧编剧在剧作美感和专业叙事上的积累,会让他们具备强大的后劲。”这三种背景的创作者各有千秋,关键在于认清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转型路径。
➣思维重构:从“作家”到“产品经理”
在杨玉鲁看来,转型的核心,是一次深刻的思维重构。
网文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文学思维”到“镜头思维”的转变。需要将内心细腻的画面描述,转化为角色间的犀利对白和具体的镜头呈现。这个过程要求他们把“让读者看故事”的思维,彻底转变为“让故事变成镜头画面”,把“文字影视化”;
长剧/电影编剧的难点在于“叙事节奏”的改变。他们需要弱化娓娓道来的开篇铺垫与渐进,而是在开场就抛出核心设定或悬念。同时,创作周期从以月、年计缩短到以周、天计,创作节奏加快也是挑战之一;
零基础新人的困境则更为根本——缺乏整套创作方法论。他们需要从明确创作方向开始,进行系统性学习,补齐从格式规范到故事构建的全部基本功。
杨玉鲁在访谈中强调,所有转型者需要认识到“小说是面向读者,短剧是面向市场”。从热爱自我表达的“作家”,转变为洞察用户需求的“产品经理”,这对于在这个行业立足十分重要。
04.
「破除误区」短剧行业的真正门槛是什么?
➣戳破幻想:“门槛低来钱快”的真相
“短剧门槛低、来钱快”——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在杨玉鲁看来,是新人最容易陷入的认知陷阱。短剧背后其实有着精密的设计。
杨玉鲁在访谈中举例说明:“写网文时可以写‘主角在房子里发疯砸东西’,但短剧剧本需要设计具体的动线——人物从哪里进出、每个动作如何衔接。新人常写着写着就把角色写丢了,这一集站在这里的人,下一集莫名其妙消失了,这在实际拍摄中是完全不可行的。”
想要做出优质作品,离不开全流程的用心投入:从剧本打磨到拍摄制作,再到上线后的运营优化,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能力与资源支持。对于创作者而言,短剧行业需要长期深耕的耐心,而非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唯有持续打磨作品、积累经验,才能在行业中稳步前行。
➣真实门槛:认知深度决定职业高度
短剧编剧的真正门槛,在于对行业认知的深度。杨玉鲁将核心能力要求归纳为三点:市场敏锐度、逻辑力和抗压性。
市场敏锐度是立身之本。短剧本质是内容生意,只有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知道什么题材有潜力、什么内容能爆款,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
逻辑力是将创意落地的关键。知道什么能火还不够,更需要用逻辑分析能力将其拆解、组装成可执行的剧本。
抗压性是生存保障。短剧行业节奏极快,经常需要反复改稿,面对连续失败时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除了这三大核心能力,学习能力、团队沟通、持之以恒的心态都不可或缺。
“成功者也许是在某个阶段抓住了机遇,但如果不持续学习、适应变化,很快又会被淘汰。对新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敢于尝试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态度。”杨玉鲁总结道。
➣红果创服平台开放新人投稿通道
那么,对于怀抱热情的新人编剧而言,是否存在一个清晰、公平的入局通道?
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行业存在挑战,但短剧生态正逐步走向专业化与开放化。目前,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已开放“剧本征集通道”,创服平台将根据剧本质量、题材匹配度及市场潜力进行评估,优质内容有机会进入制作流程。
谈及AI漫剧的未来方向,IP化、全球化是所有人都在展望的方向。这也是参考了日漫、美漫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