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行进中国丨科技养牛 “畜”势勃发

2025-10-31 20:21 来源: 人民网-甘肃频道

深秋的黄土高原,天高云阔。走进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平凉红牛”高端育肥场中,技术员正在电子屏前查看牛群健康数据,“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测每头牛的体温、采食量和运动量,帮助我们及时掌握肉牛状况。”

泾川县 “平凉红牛”高端育肥场的种牛。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泾川县“平凉红牛”高端育肥场的种牛。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养殖场内,蒸汽玉米压片、机械破壁制粒等现代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为红牛定制“营养餐”,推动肉牛养殖向标准化、精细化迈进。

“我们推行谷饲育肥和健康无抗养殖,让牛听音乐、做按摩、喝温水、吃熟食,有效消除热冷、惊吓、饥饿三大应激源对肉牛品质的影响,从源头上保障牛肉风味。”甘肃旭康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场场长王东旭介绍,通过玉米秸秆破壁处理技术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及辅料,可优化牛的饲料营养结构、增加营养摄入,进而替代部分精饲料,降低养殖成本。目前,该技术已在当地推广。

养殖场内经过蒸汽压片处理的玉米压片精细饲料。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养殖场内经过蒸汽压片处理的玉米压片精细饲料。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在育种环节,当地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我们筛选长势良好、体型匀称、无疾病的优质种公牛,再通过育种技术实现精准选种。”王东旭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选育遗传基因优良、精子活力旺盛的优质种公牛作为平凉红牛冻精采集种群,通过实时监测生长数据、健康状况、精子活力等信息,实现精准选种采精,攥紧牛‘芯片’。”

“平凉红牛”雪花牛肉肌脂纹理细密均匀。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平凉红牛”雪花牛肉肌脂纹理细密均匀。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通过谷饲育肥和健康无抗养殖技术,平凉红牛雪花牛肉品质实现稳步提升。“我们不仅养牛,还做系统化的良种选育。一支细管冻精,背后是一整套育种科技。”泾川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梁昌俊说。采用该育种技术培育的犊牛毛色红润、体格健壮、体躯匀称,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和肉质均表现优良。

近年来,泾川县与北京畜牧研究所、天津农科院、兰州大学等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协作,组建起18人的科研团队,累计投入超1000万元,为红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5年变化太大了!”王东旭感慨道,“过去人工配种,现在冻精技术让肉牛受孕率从60%提升到85%以上,科学测定替代了以往的经验选种。”他指着身后的冻精生产线说,“我们还同外省先进企业联合开展前沿育种合作,这在5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甘肃旭康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分装雪花牛肉。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甘肃旭康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分装雪花牛肉。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在旭康公司的精深加工车间,工人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分切、包装雪花牛肉,产品被发往全国多地。目前,该企业已开发冰鲜分割牛肉、兰州牛肉拉面等60多种产品,“平凉红牛”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泾川县旭康公司生产的牛腱子、番茄牛腩等系列产品。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泾川县旭康公司生产的牛腱子、番茄牛腩等系列产品。人民网记者 焦隆摄

与此同时,平凉市崇信县则围绕“变废为宝”探索绿色循环新路径。“我们年处理粪污5万吨,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用于当地5万亩饲草基地。”崇信县百盛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家乐向记者介绍有机肥生产线,“曾经的养殖负担——牛粪,如今通过‘牛沼果’‘牛沼菜’模式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平凉市肉牛饲养量达96.48万头,出栏量40.66万头,较2020年净增超12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亿元,“平凉红牛”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22.77亿元。

从智能化养殖到精准育种,从绿色循环链到直供高端市场,“平凉红牛”在农业科技创新、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焦隆、米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