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评论

这个演员不是人!AI短剧来了,影视行业会变天吗?

2025-11-01 12:33 来源: 浙江新闻

图片来源tvb.png

《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中AI生成的女主角。图片来源:TVB

最近,一段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短剧片段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女主角含情脉脉地凝视着男主角,然而评论区却热闹非凡:“仅凭截图,真的难以分辨是真人还是AI”“AI演绎感情戏,总觉得缺少了些许灵魂”“这竟然是TVB制作的?真是大胆尝试!”这部短剧名为《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推出,标志着香港电视界首部AI生成短剧的诞生。

当TVB的AI演员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吸引粉丝;当国产首部AIGC悬疑探案短剧《致命油画》中,AI生成的探长那深邃的眼神在屏幕上定格;当国内首部付费AI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7天便在全网狂揽3000万播放量——2025年的影视江湖,正被一股AI旋风搅起波澜。

哪些人已经开始进入AI短剧赛道?AI演员来了,真人演员会失业吗?AI会把影视行业带向何方?

从“草根娱乐”到“正规军”入场

过去,拍一段短剧视频要找演员、租场地、调设备、后期剪辑等;而今,普通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输入几句台词,AI工具便能在数分钟内生成带场景、对口型的剧情片段。

网页搜索截图.png

网页搜索截图。

在社交平台搜索“AI短剧”,你会发现有不少制作教程和网友自己尝试的作品。然而,在初期阶段,草根创作普遍存在画面质量欠佳、剧情模式化、动作衔接不够流畅等问题。即便有些制作较为精良的AI短剧,在短视频平台上凭借流量红利短暂闪耀,却难以持久。真正让AI短剧从“草根娱乐”走向“正规军”的标志性事件,是主流力量的集体入场,这场转型在2025年迎来爆发期。

TVB在9月中旬推出的《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可以说是行业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创作中,AI负责画面设计,制作团队则完善剧情、细化角色,并多次优化视觉效果,打造细腻情感画面,不少画面的光影和人物表情上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致命油画》杭州综合频道.jpg

《致命油画》剧照。图片来源:杭州综合频道

紧随其后,杭州文广集团及旗下浙江星光影视集团也推出《致命油画》。“《致命油画》采用目前最前沿的AIGC影视制作技术,剧中数字人演员精准呈现复杂情绪,更好地适配了悬疑剧情的特点,突破了此前AI角色在情感戏演艺上的技术瓶颈。”制片人吴祎洁表示,这些数字艺人作为可复用、可增值的核心IP未来将持续出现在新作中。

燃动科技技术人员正在进行AI短剧创作.jpg

燃动科技技术人员正在进行AI短剧创作。受访者供图

专业影视公司与科技企业的布局,则让AI短剧的商业化价值进一步凸显。上海燃动科技自去年起便开始转型至AI短剧制作领域,主要依托自主研发的系统,辅以第三方平台进行辅助生产。凭借这一模式,公司已成功制作多部AI短剧,并将陆续上线播出。杭州剧点短剧今年全面转向AI短剧开发,负责人吕少龙直言“一部真人短剧,成本通常在30万-50万元,而AI短剧能把成本压到8万-15万元,一个月能产出24部。”该公司用自研模型做翻译和视频生成,用AI做多语言短剧投放,助力短剧出海。

剧点AI智能体 受访者供图.png

剧点AI智能体。受访者供图

演员要失业了吗?

AI短剧的快速发展,最直接的冲击无疑对准了演员群体。《致命油画》《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等作品上线后,“演员会失业吗”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担心,既然AI能生成兼具颜值与专业感的角色,实现“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制作,且无需支付片酬、不用担心演员“塌房”风险,那些戏份不多、辨识度不高的演员或许很快会没饭吃。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3年,好莱坞编剧与演员工会就已经因AI版权和就业替代问题展开大规模罢工。“想象一下你原来拍一天的片酬有5000元,而把你的脸复制成‘数字人’,然后用它去拍各种戏,却只能一次拿几百元,换谁能接受?”一位青年演员道出了行业焦虑。

不过,浙江省网络视听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志清却给出了明确否定:“AI是否会让演员失业?我认为不太可能。”

在他看来,AI生成角色需要原型,这就绕不开肖像权,还有道德、法律边界问题。今年8月就有一家传媒公司因在短剧中用AI换脸技术盗用某知名女星的形象而被告上法庭。另外,他还以AI语音举例,早几年就有平台用AI播报新闻,最终因“生动性、情感饱满度不够”放弃,现在广播剧仍坚持真人演绎,“AI连语音的情感转化都没突破,更别说替代演员了”。

秦芷瑶参演的剧照.jpg

秦芷瑶(右)参演影视剧的剧照。受访者供图

这种观点在一线演员中很有共鸣。正在金华横店参与院线电影试镜的香港演员秦芷瑶认为,AI是对行业的补充而非替代,并且AI可以成为人类最好的辅助工具。“我看过一些AI制作的网络故事,感人或剧情丰富的影视剧,但还是更喜欢真人演绎。”她举例说,古装剧的场景切换、科幻题材的特效呈现,AI能让拍摄更高效,但情感传递始终是真人的优势,因为人是会有七情六欲,有触感,真人会令整个人物更加立体。

《兴安岭诡事》导演、技术总监丁宽的观点更戳中核心。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未来的AI影视特点是降本增效,它擅长视觉效果的营造,而真人影视最大的魅力在于演员的诠释以及情感。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到演员能够与角色融为一体的真实朴素感是大众愿意看真人影视的原因。AI取代这一部分可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真正有灵魂的东西永远会熠熠生辉”。

AI终将把影视行业带向何方?

在近日召开的“未来影像”AI电影国际峰会上,有专家指出:“AI不只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可以帮助创作者在艺术与情感表达上走得更远。”

位于金华横店的爆笑影业打算闯一闯AI恐怖片赛道。创始人、90后柳航的想法紧跟潮流,公司还计划进军“AI+VR剧目”,“国家电影局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管理体系的政策,让我们看到了新机遇。”他说,目前在制作的AI漫剧《横国诡事录》和70分钟AI网络电影《狄仁杰》已进入调试阶段,最近的版本基本能以假乱真,配上真人配音对口型后,观众很难分辨。

爆笑影业的后期工作团队.jpg

爆笑影业的后期工作团队。受访者供图

AI短剧新风口能吹多久?

“得看市场检验。”徐志清的判断,道出了行业对AI短剧的理性认知。他透露,目前在浙江,影视公司对AI在产业端的运用仍然谨慎,浙江100多家网络视听协会会员企业中,真正从事AI影视视频化的仅十多家,多数正规微短剧公司不会用AI替代现有模式,一方面是企业没有相关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AI短剧的市场前景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不过,从市场规模看,AI短剧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预计2025年将涨至634.3亿元。降本、适配互联网发行模式的需求,给AI短剧留足了空间。《致命油画》《咒术反噬?我有无限血条》等作品的实践证明,AI能打破题材局限,让高视觉成本的“艺术+悬疑”“玄幻修仙”题材低成本落地,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AI短剧新风口也催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关于AI在影视中的运用,我觉得制作人员需要是复合型的人才,不能光会生图、生视频,还要有编导思维、剪辑能力。”爆笑影业AI总监张曦今年7月来到金华横店,开始张罗公司AI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师傅带徒弟”式培训,储备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未来,精通AI技术以进行剧本创意构思、分镜自动生成,乃至角色对话精细优化的“AI编剧”将备受市场青睐,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

技术的浪潮终将奔涌向前,但影视艺术的核心——对人性的洞察、对情感的表达、对美好的追求——永远需要人类创作者用心守护。这或许就是AI时代,影视业最坚定的生存法则。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